工業總會服務網 -- 台灣碳定價選擇的省思
正在加載......
台灣碳定價選擇的省思

589

由於我國國際地位特殊,在面臨全球限碳趨勢下,不易參與國際氣候協商與談判,因此,如何提升我國經濟的氣候韌性及政策工具,是經濟部門刻不容緩的要務。由於碳定價工具的選擇,攸關國家淨零碳排放願景的達成,以及產業部門的競爭力衝擊,且正值我國碳定價政策工具選擇的十字路口上,故本文針對環保署於2020年12月發布「台灣碳定價選擇」一文的相關內容,提出回應與補充,以提供各界省思與參考。

 

文:林聖忠、李堅明

 

 

碳定價 (carbon pricing) 係指給予溫室氣體排放一個價格,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TS) 與徵收碳稅/費 (Carbon Tax/Fee),簡言之,就是將經濟活動的排碳成本 (或減碳效益) 訊號,清楚的提供給所有利害關係者 (包括消費者、生產者及技術創新者等),從而,誘導整體社會邁向低碳科技創新、低碳生產轉型及低碳生活發展。由於碳定價機制,具有最低成本達到減排目標的優點,因此,已成為各國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 或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目標的主要經濟誘因工具。依據世界銀行 (2020) 統計,全球已有61個國家實施碳定價機制,其中31個國家採行碳排放交易制度 (例如歐盟、美國加州、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國際主要排放大國),有30個國家選擇碳稅制度(例如瑞典、南非、新加坡等),合計約控管120億噸CO2e,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約500億噸CO2e)的24%。 

 

環保署為推動碳定價機制,於2020年12月發布一份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台灣碳定價選擇」研究報告,該報告的研究結論指出,台灣短期可以先推動碳費,長期轉向碳交易制度。據此,環保署將徵收碳費納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修法的重點工作。由於我國經濟為全球重要供應鏈一環,且國際地位特殊,因此,面臨全球限碳趨勢下,不易參與國際氣候協商與談判,具有氣候經濟脆弱性 (vulnerability),因此,如何提升我國經濟的氣候韌性 (resilience),以及政策工具,將是經濟部門刻不容緩的要務。由於碳定價工具的選擇,攸關國家淨零碳排放願景的達成 (環境有效性),以及產業部門的競爭力衝擊 (成本有效性),且正值我國碳定價政策工具選擇的十字路口上,因此,本文擬針對「台灣碳定價選擇」一文的相關內容,提出回應與補充,提供各界省思與參考。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0年2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