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在各界高度關注下,中共第19屆六中全會如預期審議通過了《第三個歷史決議》。若延續19屆六中全會的基調,其對台商的影響,除了政商關係的改變、投資方向的調整,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外,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共將強化民族主義的凝聚與號召。因此,中共將更不會容忍在大陸投資的台商企業「吃飯砸鍋」─即在中國大陸賺錢又「支持台獨或破壞兩岸關係」,這意味大陸台商將必須更為謹慎,避免誤踩更加緊縮的政治紅線。
文:黃健群
在各界高度關注下,中共於今(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召開了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19屆六中全會);會議重點除了肯定19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並決定2022年下半年召開二十大。除此之外,19屆六中全會還審議通過了眾所矚目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三個歷史決議》)。
自1921年中共建黨以來迄今,包括這次,只提出過三次歷史決議文件:第1次是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提出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主要是確立毛澤東的革命路線與領導地位;第2次是1981年11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內容主要除了評價毛澤東的功過,也確立了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路線。這次19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主要是為習近平在二十大後繼續執政、甚至長期執政所做的一個思想和理論上的?備(請見表1)。因此,全文共3萬6千餘字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有1萬9千多字在總結過去10年習近平執政的成就與功績。
此次中共19屆六中全會,國內外諸多學者專家,已從政治層面進行許多深入分析。本文主要以《第三個歷史決議》為文本,討論其揭櫫的中國大陸產業經濟未來走向,並分析其對兩岸經貿可能造成的影響。
《第三個歷史決議》確立「習思想」的歷史定位,並指出未來治理方向
綜觀中共黨史,自鄧小平改革開放後,中共每一屆中央委員會都會召開七次全體會議,也就是所謂的一中全會到七中全會;1987年中共十三大,這項制度被寫入黨章。
* 每一次的中全會都有既定議題
基本上,每一次的中全會,都有固定的時間和既定的議題,例如:一中全會都緊接著黨代表大會後召開,主要任務是決定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成員,以及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等黨的人事;二中全會,依慣例都是在全國兩會換屆前召開,主要任務是討論及決定新一屆國家機構人事問題;至於三中全會,主要任務通常是提出經濟發展的重要路線或方向;而通常位於承上啟下關鍵年份的四中全會,其主要任務,通常是提出落實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或黨建問題;五中全會的主要任務,則是討論制定「五年規劃」;至於六中全會,通常著重在「精神文明建設」;七中全會則為承上啟下,為下屆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作最後準備(請見表2)。
也就是說,如果三中全會是決定中共的經濟發展路線,那六中全會則是決定意識形態內涵。
* 《第三個歷史決議》從13個方面陳述習近平的成就
《第三個歷史決議》除了序言和結語,共分為七個部分。前四部分,將中共百年歷史劃分為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四個歷史時期,並闡明每個歷史時期中共的任務、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歷史意義。
第四部分是本次《第三個歷史決議》的重點:其強調習近平從黨建、經濟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一國兩制,以及外交工作等13個方面,「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因而取得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這13個方面的工作概述如下(請見表3):
1、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方面,中共強調,習近平主政以來中共的領導權威更加全面、範圍更加廣泛,並在各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2、在「全面從嚴治黨」方面,中共認為,習近平主政以來,中共「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強;且反腐敗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
3、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共指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除此之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兆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
4、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中共指出,自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改革、黨建制度等改革,進行「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在「政治建設」方面,主要強調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6、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則是強調習近平主政以來,提高幹部和社會法治意識,並通過憲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資法、國家安全法、監察法,以及修改立法法、國防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健全;
7、在「文化建設」方面,主要強調習近平主政以來強化意識形態建設,讓「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
8、在「社會建設」方面,重點在強調習近平主政以來,不僅達成脫貧攻堅建成小康社會,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舉措,讓社會發展更為穩定;
9、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則是強調中共十八大以來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中國大陸生態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10、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重點在提出「三步走」的強軍戰略;
11、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重點在提出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路、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等諸多領域的總體國家安全觀;
12、在「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方面,中共強調的是在共黨領導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一定能夠保持,國家完全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13、在「外交工作」方面,中共強調近年來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並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下,維護和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而這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讓中國大陸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
「習思想」持續推進對大陸台商可能的影響
中共強調,上述13個方面的工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下簡稱「習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第三個歷史決議》的「突出亮點」與「重大貢獻」。而在習近平繼續執政的前提下,未來中共勢必持續推進這13個方面的工作,以實踐所謂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歸納來看,這將對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造成以下影響(請見表4):
* 從嚴治黨,改變政商關係
習近平上任以來,不斷強調要從嚴治黨。中共認為,腐敗是中共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四億人民」。因此,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除了要求黨員堅持政治信仰,還「?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包括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以及「普遍存在的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也就是說,為了「避免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從嚴治黨」將是未來中共執政的重中之重。
過去包括台商在內的外商到中國大陸投資,投注資源建立良好政商關係,是企業必要的經營成本;然而,這些關係的建立過程,產生了許多「尋租」與違法行為。因此,在中共未來仍將強調反腐的前提下,意味著中共黨員、官員與企業的違法權錢交易,將承擔更大的政治成本。中共強調的「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代表台商與大陸官員的關係和互動將更透明化及制度化。
與此同時,中共強調,未來要建立的是「親清政商關係」:「親」,強調政府「依法」盡責為企業發展服務,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困難。「清」,既強調領導幹部和企業家打交道時要清白純潔、把好分寸,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同時也要求企業家誠信經營,堅守道德底線、守住法律紅線。習近平強調,政府是企業關鍵資源的提供者之一、企業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但新型的政商關係「應是在法治框架下互動」,企業應通過法定渠道方式或商會、行業協會與政府進行溝通,形成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和營商環境。也就是說,台商在中國大陸勢必要更遵守法律規範,透過違法政商關係獲取的超額利潤,風險將大為提高;更重要的是,台商也可能不再享有超國民待遇。
* 發展新理念,引導投資方向調整
《第三個歷史決議》中,中共強調習近平主政以來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改變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方式。其指出:雖然改革開放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路線,創造了中國大陸快速增長的經濟奇蹟。但由於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規模、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影響,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不斷積累,以致中國大陸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三大問題。
而在中國大陸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發展新階段,過去賴以成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無法因應「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因此,習近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並強調未來中國大陸要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動中國大陸經濟的進一步改革。
為了創造發展新格局,中共勢必引導鼓勵在陸企業往以下方向調整:
1、更重視研發創新。中共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未來將透過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因此,包括關鍵零組件,以及各種具研發創新能量的產品,都是中國大陸未來鼓勵的投資方向;
2、更多關注戰略新興產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強調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產業政策的重點;因此,中共將基於「製造業強國」思維,鼓勵企業投資具前瞻性的戰略新興產業,例如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此同時,中共也將鼓勵企業兼並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覆建設;
3、更重視內需市場。自「十三五」以來,中共即強調內需市場的重要;「十四五」更進一步強調內循環。因而以內需市場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例如醫藥、教育、養老、旅遊、金融等提供高端商品供給的高端服務型消費,都將是鼓勵投資的重點;
4、更重視區域協調。區域平衡一直是中共發展的重要戰略,未來京津冀協、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大西部等城市群,將是引導投資的重要區域;與此同時,基於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戰略,與農業農村相關的產業,也將是鼓勵投資的重點項目。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企業必須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第三個歷史決議》強調,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此,在基本實現脫貧攻堅、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未來中共施政重點將著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未來將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持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此外,中共強調將努力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讓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與此同時,意識到中國大陸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是明顯「短板」,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各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仍然嚴重,生態文明建設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基於此,未來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企業,勢必要更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包括生產過程必須重視環保(Environment)、營利的同時要回饋員工與社會(Social),以及創造財富的過程要重視道德形象(Governance)。與此同時,未來在中國大陸投資,勢必面臨包括勞動力、水、電等各類生產要素成本的逐步調升;廉價生產成本的世界工廠,將一去不復返 。
結論:兩岸經貿的「質」將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面貌
此次《第三個歷史決議案》的出台,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從歷史高度,將「習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等中共意識形態並列;另一方面,則是確定「習思想」將作為「新時代」中共治理中國大陸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針。
若中共延續19屆六中全會的基調,其對台商的影響,除了政商關係的改變、投資方向的調整,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與此同時,在強調未來仍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提下,可以預期:中共將在「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原則下,推動「操之在己」的兩岸融合策略,持續針對台商、台胞「出台一系列惠及廣大台胞的政策」。
但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共將強化民族主義的凝聚與號召。因此,中共將更不會容忍在陸投資的台商企業「吃飯砸鍋」─即在中國大陸賺錢又「支持台獨或破壞兩岸關係」;意味大陸台商將必須更謹慎,避免誤踩更為緊縮的政治紅線。
總的來說,兩岸長期已建立穩固的經貿互賴結構,短期內,兩岸經貿的「量」尚不至於有太大的改變。但可預見的是:隨著中共加快政治路線的轉向,以及推動產業經濟結構的轉軌,未來兩岸經貿的「質」,將呈現與過去40年截然不同的面貌。(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