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東協氣候行動及對產業影響
正在加載......
東協氣候行動及對產業影響

589

為響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國大會號召及第一次全球盤點行動展開,東協秘書處於2021年10月7日發布《東協氣候變遷現狀報告》,向全世界昭告東協國家邁向《巴黎協定》目標的參與和努力。我國業者因擁有製造業和農業之資源循環與節能減碳知識與技術,故可以隨著東協國家對因應氣候變遷的需求日殷、服務市場的逐漸開放,與東協國家進行包括中小企業的行銷創意與資源回收、循環商業模式、再生材料研發能量及大企業的永續供應鏈管理能力等循環經濟上的連結。

 

 

文:鐘雲曦

 

 

 

 

東協總人口超過6億,占全球人口8.6%,並逐年成長,目前54%人口居住城市,預計到2050年,東協都市化程度將達67.8%。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快速成長,2020年高達3兆美元,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促成經濟成長的因素,包括年輕人和受教育人口比例高、區域整合迅速以及天然資源豐富。過去十年中,GDP結構產生轉變,農業部門開始減少,但仍是柬埔寨和寮國的關鍵部門,製造業對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GDP貢獻最大,礦業對汶萊的GDP貢獻最大,但比重逐漸下降。 

 

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於2015年建立單一市場,希望進一步擴大各成員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東協經濟社會發展,自由貿易協定促進區域內外的貨品和服務貿易,成為東協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助力之一,不僅自2016年起均呈現貿易順差,外人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不斷成長,主要投入東協的金融保險、批發零售、車輛維修、製造、專業和科技、不動產等業別,以新加坡、印尼和越南為主要受益者。 

 

東協永續發展願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東協國家在減少貧困、良好的健康和福祉、優質教育、工業以及負擔得起的潔淨能源等指標方面,自2000年起已逐步改善,但至今仍存在許多挑戰,如飢餓、不平等、城市懸浮微粒污染和森林砍伐等。 

 

對此,東協國家提出永續發展願景:汶萊於2035年提升生活品質和人均收入達世界前十名;柬埔寨於2050年成為已開發國家;印尼於2045年成為成為世界五大經濟體中的先進繁榮國家;寮國於2035年成為中高收入國家;馬來西亞於2025年將國家地位提升為已開發經濟體;緬甸於2030年成為和平、繁榮和民主的國家;菲律賓於2040年成為沒有貧困的繁榮中產階級社會;新加坡於2050年打造低碳和具氣候韌性的未來;泰國於2037年成為安全、繁榮和永續的已開發國家;越南於2030年成為東協工業前三強,並於2045年成為現代工業化國家。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1年8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