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大陸「兩會」日前平順落幕。本次大陸「兩會」引發高度關注有幾個部分,包括:人事安排、重要經濟社會指標、機構改革,以及產業經濟政策。總的來說,今年將不只是經濟,同時也是大陸政治、社會、對台等政策的調整恢復期。本文作者一再強調,大陸強調的「雙循環」,或說經濟「向內轉」,將是此刻到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政策。但對大陸當局來說,大陸今年經濟是否復甦的重要關鍵是:如何重拾外資、民營企業對大陸經濟路線及施政的信心,以及重振大陸民眾消費的意願。
文:黃健群
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的大陸「全國兩會」(以下簡稱「兩會」)日前平順落幕。一般認為,「兩會」後習家軍的全面上馬,象徵未來習近平的意志將更為貫徹。而台灣除了應高度關注大陸對台政策,在兩岸經貿仍高度依存的現實上,亦應掌握大陸經濟產業政策方向。
本次大陸「兩會」引發高度關注有幾個部分,包括:人事安排、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重要經濟社會指標、機構改革,以及產業經濟政策。本文就相關重點進行分析,並就大陸全國兩會後的產經情勢進行預判。
人事重點:習家軍全面上任,且多有對台經驗
在人事布局方面,此次「兩會」並沒有太多懸念:習近平以2952票全票通過,第三度當選國家主席及軍委主席;原為大陸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的韓正,則當選為國家副主席。至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也不意外的分別由趙樂際、王滬寧接任。至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則由李鴻忠等14位接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則由石泰峰、胡春華等23人接任。
在國務院層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2的李強接任總理;常務副總理則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6的丁薛祥接任,其他三位副總理,則分別由原任發改委主任的何立峰、原任遼寧省委書記的張國清,以及原任陝西省委書記的劉國中接任;分工方面,何立峰分管金融、科技,張國清分管工業、國企,劉國中則分管公衛、教育。
其他重要部委,最主要的是有所謂「小國務院」的發改委,由原任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接任;其他商務部部長、工信部長、財政部部長、人行行長都續任,並未異動。
此次兩會人事安排多在預期之內,國務院人事也僅是小幅調整。然而,比較值得注意的,有媒體分析,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石泰峰擔任全國政協黨組副書記、第一副主席,意味統戰工作地位進一步的提升。而接替劉鶴成為大陸經濟新沙皇的何立峰,同樣也引發不少討論。綜觀來看,這次兩會可謂是習家軍的全面上馬,代表未來習近平的意志將更為貫徹。此外,從此次公布的重要人事來看,大陸新一屆的高層政府官員,若不是有到過台灣,就是有在台商台胞聚集的省區市擔任過領導;因此,對台灣應該並不陌生(大陸「兩會」重要人士請見表1)。
重要經濟社會指標:經濟增長可期,但就業挑戰大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其中,GDP增速最引發討論。
在上期(636)產業雜誌,本文作者計算大陸31省區市政府公布的2023年GDP增速後,算出大陸今年GDP增速至少為5%;但作者原本認為,於經濟路線向「右」轉,盤活經濟為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再加上去年以來的各項利多政策持續發酵,以及從「十四五」目標往前推估,合理的推斷是不低於2022年的5.5%,甚至有可能設定到6%以上。
但由公布的GDP5%增速來看,顯然大陸當局思維已然改變。
大陸2022年GDP目標設定為5.5%,但實際只達到3%,創下40年來成長率新低。今年GDP增長目標訂為5%左右,是1994年開始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以來最低的數字,且遠低於國際機構預期(一般預期5.5%左右)。雖然新任總理李強強調,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並不輕鬆,需要倍加努力;但一般認為,設定這個低標,是為新一屆政府留下發揮空間。此外,大陸把GDP目標訂得較低,對新政府有兩個好處,一是為新一屆政府保留迴旋空間,以應付突發情況;二是可以讓新一屆政府不必追逐短期GDP的高增長,而是更著力推動經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兩會」期間表示,今年要加大力度展開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換言之,對大陸當局來說,衝高GDP增速或是美化經濟數據,都將是未來整改的重點。這代表大陸當局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因此,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後首次的記者會上,表示對今年大陸經濟評價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事實上,對大陸經濟一向樂觀的大陸學者林毅夫,在「兩會」後的一場座談會上指出,未來大陸經濟增長有三大潛力:一是有「後來者優勢」。他認為歷史上,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在追趕階段的許多年內,平均每年人均GDP增長都達到8%以上,大陸經濟還處於追趕階段,因此有此潛力;二是「換道超車」優勢。林毅夫認為,在新經濟領域,大陸和先進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大陸具有國內市場大、人力資本多、產業配套齊全等當年德國、日本、韓國沒有的「換道超車」機會;三是「人口紅利優勢」。雖然大陸亦面臨人口萎縮又高齡化問題,但由於大陸教育程度的提高,因而其人口質量紅利仍然巨大,可以克服數量的限制。基於上述優勢,林毅夫認為,大陸在2035年之前每年還有8%左右的增長潛力;且他強調,今年除非有「黑天鵝」等突發事件,否則今年大陸經濟增長很可能在6%左右,甚至高於6%。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預計新增1200萬的就業。根據國際機構測算,大陸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到150萬的就業;要保證新增就業1200萬人,至少需要8%左右的經濟增長。因此,大陸今年的就業問題仍將險峻。此外,2022年大陸大學畢業生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076萬人;今年大陸大學畢業則又增加82萬人,達到1158萬人,扣除報考公務人員及研究所,至少有700-800萬人踏入職場,再加上非應屆畢業生,今年大陸青年的就業,顯然也是大陸新一屆政府必須處理的課題。事實上,從數據來看,大陸去年12月改變防疫清零政策以來,無論是城鎮調查失業率或青年失業率,都維持著上升的趨勢。可見就業仍相當困難(請見圖1)。
機構改革:兩大關鍵字「金融」和「科技」
這次機構改革的重點,在於金融監管體系的加強,以及科技體系的重組與提高。
金融體系方面,大陸金融監管體系將從原本的「一行兩會」(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變成「一行一局一會」(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格局。也就是說,廢除銀保監會,改為籌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由國務院直接管轄;證監會則從國務院「事業單位」調整為「直屬機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是為應對和防範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且大陸央行負責貨幣政策和宏觀監管;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證監會負責企業債券發行審核。
根據國際媒體的分析,這次大陸在金融機構的重組,主要是防堵多個機構重疊監管下產生的監管漏洞,藉此減少監管套利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代表大陸當局維持金融穩定和消除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管理不善以致地方債務不斷增加的風險。
至於在科技領域,重點在成立中共中央科技委、重組科技部;也就是說,中共中央科技委作為中共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最上層單位,藉此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而重組後的科技部,則作為中央科技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此外,大陸當局認為科技部不該將精力著重在各項科專計畫管理,因此要透過機構改革加快其職能轉變,將更多精力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
此外,外界關注的就是此次機構改革過程中,國家數據局的增設。根據大陸機構改革方案,新設的國家數據局隸屬發改委,整合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等中央部委負責的數據監管任務。大陸當局一再強調,隨著科技發展,大陸已經逐漸步入大數據時代。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數位經濟等等都離不開數據資訊。國家數據局主要任務,是推進數據的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用和開發利用等。此外,有鑑於大陸發展數位經濟過程中,每天都會產生海量數據;但因為缺乏數據監管,可能導致國家安全資訊洩漏。因此,國家數據局另一個任務,就是監管數據要素。
事實上,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但同時又對數據實行分類分級保護,特別是將「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數據」列為「國家核心數據」,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換言之,無論是政務、企業、工業、個人等任何數據,基於「重要程度」、「危害程度」的認定,都可能被認定為「國家安全數據」。
由於之前美國一直認為,大陸海外科技公司WeChat、TikTok從美國用戶收集包括網路活動、用戶地點資料、瀏覽和搜尋紀錄等大量資訊,且美國指控這些平台都和中共情報部門有合作。因此,自2020年9月20日開始,美國禁止美國用戶下載WeChat和TikTok。雖然美國政府的禁令在法庭受阻,一直沒有於任期內正式生效。但為了因應持續推進的中美科技戰,以及反擊美國對大陸在美企業的管控,因此,大陸當局近年來透過通過《數據安全法》等方式,不斷加強對數據的監管。雖然國家數據局亦承擔發展數位經濟的任務,但未來更多的職能,將可能是對數據安全更為全面的管控。
經濟政策:恢復信心、擴大內需、加大政策支持
歸納新任總理李強在記者會的發言,今年大陸經濟政策的重點主要有三個部分:
首先,恢復信心。過去兩年,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旗幟下,大陸推動對包括補教業、平台經濟等特定產業的強力監管;再加上動態清零政策執行過程的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不只造成大陸經濟的重挫,更嚴重衝擊外資投資信心。中國歐盟商會2月發布的調查顯示,僅有12%的歐商願意在上海設亞太總部。基於此,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此次「兩會」,大陸都不斷重申對平台經濟、數位產業、民營經濟的支持,同時宣示大陸的門只會越開越大,以此加強外資投資信心。
其次,擴大內需。大陸當局強調,現在經濟最大的矛盾是總需求不足;換言之,也就企業不願投資、民眾不願消費。因此,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而未來政策重點,包括透過政府投資的加大,藉此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人均所得,以增加民眾消費能力、消費意願,以及生產、開發、引進高品質的產品,建構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以增加民眾消費選擇。
最後,活絡資金。再全球央行仍持續升息的情況下,大陸已表明今年要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然而,雖然大陸強調資金「總量要夠」,但值得注意的是,更強調「結構要準」,也就資金挹注的對象是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事實上,就在「兩會」甫結束後不到一周,大陸央行就宣布自3月27日起全面降準1碼(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利率0.25個百分點),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7.6%。根據估算,此舉將釋放約人民幣6,000億到市場;大陸透過降準,是為了刺激經濟、支持基建,並降低銀行承受的流動性風險,但為了避免金融風險,加上大陸經濟數據已開始恢復,因此預料短期內降息的機會不大。
產業政策重點:強化自主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大陸指出,大陸產業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關鍵技術和核心零組件依賴進口。以資通訊產業來說,95%的高端晶片、70%以上智慧終端處理器及絕大多數存儲晶片依賴進口;二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雖然大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但其GDP占比仍落後已開發國家;且大陸研發偏重於短期性,對長期性基礎研究重視不夠;三是創新動力和能力偏弱。主要原因是企業規模及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不足、市場准入、研發制度不健全。此外,雖然大陸專利不少,但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技術。
大陸近年一再強調要建設科技強國,關鍵就在科技的自主創新,而方法則是透過強化基礎研究,以及「與時俱進」的改造、重組大陸現有的科研體系,使其能夠更面向市場,亦即能運用在產業面。大陸研究美國的發展過程,認為美國的強大在於科研成果能為企業所用;且美國透過企業的科技力量,影響全球。因此,近年來無論是科學基金制度的調整,或是建構國家實驗室體系,大陸當局的策略,都是在效法美國體制的基礎上,亦即加大企業的參與和社會資本的投入;但與此同時,又融入大陸獨特的「新型舉國體制」,希望藉此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科研自主創新體系。
產業政策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高質量發展。大陸當局不斷提到「高質量發展」是大陸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且往後大陸推動發展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主,並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等方面的轉變。
大陸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幾個目的:首先,透過產業鏈的兩端延伸,讓大陸不再只是低端產品的生產基地或最終消費品的組裝基地,而是關鍵零組件的提供者及關鍵品牌的創造者,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讓生產過程中主要利潤留在大陸;其次,透過更多高質量產品、服務提供的增加,讓消費留在大陸境內,以增加內循環動力;最後,透過國際品牌的打造,建構以大陸為中心的全球供應鏈,以此強化大陸在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
然而,大陸高質量發展戰略,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一、製造業的升級。大陸要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跨越,涉及到的不只是技術的創新,還包括人才的培養;但由於美國的科技圍堵,致使大陸引進新技術以加速製造業升級的難度加大;二、服務業的升級。大陸在最下游的餐飲、旅遊、娛樂等消費性服務業市場化程度已相當高,亦相當成熟;但在上游金融、研發、通訊等等生產性服務業及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教育、養老、醫療等社會性服務業,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水平不高的狀況;三、金融的支持。要成為領先型產業,通常伴隨著大量的投資與風險,因此需要更多來自民間而非政府的融資管道;換言之,即是資金的提供必須更符合市場效率配置。
也就是說,大陸希望透過高質量發展,讓「中國製造」撕下「低端、廉價、代工」的標籤;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讓大陸站在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
對台政策:恢復交流,加強促融
由於對台政策主要由黨而非政決定,因此對台政策並非「兩會」的焦點。但自去年中共二十大後,即已定調對台將恢復「大交流」;大陸對台將更強調「融合發展」。因此,未來大陸將持續鼓勵臺灣優勢產業的人才及技術赴陸發展;對台各項優惠措施將可能加大。
「兩會」期間,大陸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將從三方面發力,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深入發展:一是深化兩岸貿易合作,進一步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和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等重點平台,幫助台企開拓大陸市場;二是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指導福建自貿試驗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台商投資聚集區,進一步擴大對台「先行先試」,為台商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準服務;三是鼓勵並協助台商利用RCEP的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借助大陸面向RCEP夥伴國家,並獲得更廣闊市場。
與此同時,未來大陸對台招商引資將呈現以下趨勢:一方面透過《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的修訂,引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台商投資先進製造、科技創新等領域,並支持台商投資設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同時,鼓勵台商投資大陸「專精特新」企業。二方面是將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納入鼓勵的產業目錄,引導勞動密集型的台商向中西部、東北等地區梯度轉移。
結論:對大陸經濟前景,各界看法迥異
一直以來,唱衰大陸經濟或看好大陸經濟者,都大有人在:唱衰大陸經濟者,認為大陸過強的政府管制,無法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變化;看好大陸經濟者,則認為大陸的威權政體,反而有利政策推動。無論哪種觀點,都各有其立論基礎,但也反映各界對大陸經濟前景的極端差異看法。
去年四月,大陸實施嚴格的清零防控政策、且上海剛封城不久時,自由亞洲電台(RFA)一段「中國經濟前景暗淡誰在『擊鼓傳花』?」評論,指出大陸經濟內憂外患,無論是房地產、投資、出口、消費,都面臨嚴重的失序;因而經濟面臨嚴重失速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則在「兩會」後評論,大陸經濟增速設定5%,透露出三個訊號:一是代表將復甦開啟,回歸常態;其引用大陸稅務總局資料指出,今年春節期間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較去年猛增12.2%。這樣的數據,代表疫情後人員開始流動,會帶來交通、住宿、旅遊、零售等消費的復甦,因此BBC引用香港學者的觀點,認為今年是大陸經濟的反彈年,經濟增長應該超過6%,甚至7%也有可能;二是困難不少,後遺症強。BBC提出質疑:在經濟學家普遍對大陸今年經濟樂觀的同時,為何大陸政府設置如此保守的目標?BBC分析後指出,因疫情給大陸經濟帶來的後遺症仍然嚴重,特別是大陸當局為刺激經濟,提出積極的財政刺激,但同時減費降稅,又因為樓市萎靡造成政府賣地收入減少,「一增兩減」下,地方政府財政吃緊。BBC指出,大陸今年預期的土地出讓金相較去年僅微增0.4%,且今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提醒地方政府要防止債務累積。這些訊息都透露:大陸多年以來以出售土地作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已經遇到困局;三是監管不放鬆,刺激不盲目。誠如本文一開始提到,BBC認為GDP增速設定較低,是為大陸政府留足容錯空間。
總的來說,今年將不只是經濟,同時也是大陸政治、社會、對台等政策的調整恢復期。大陸強調的「雙循環」,或說經濟「向內轉」,將是此刻到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政策。但對大陸當局來說,大陸今年經濟是否復甦的重要關鍵是:如何重拾外資、民營企業對大陸經濟路線及施政的信心,以及重振大陸民眾消費的意願。但大陸今年經濟究竟是「風高浪急、驚濤駭浪」,或是「乘風破浪、輕舟過山」?相信將是全球高度矚目的焦點。(作者為工總大陸事務組組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