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日前由美國矽谷銀行引爆的一連串銀行倒閉事件,引發外界對美國發生流動性危機與經濟衰退的疑慮。這起外銀倒閉事件背後的潛藏問題,包括銀行加大信貸緊縮力道、資金環境更為緊俏、經濟衰退疑慮升溫等,恐怕並無法立即獲得解決,而這勢必會牽連到台灣經濟走勢。本文將先從3月起美國一連串中小型銀行倒閉與大型金融機構違約事件談起,說明其與通膨及升息循環之間的關聯性,接著探討在此環境下未來可能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並進一步剖析其可能對台灣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與衝擊。
文:吳孟道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在通膨依舊頑固、各國央行強力緊縮貨幣下,原本全球景氣就已陷入疲軟不振、貿易規模加速萎縮的窘境,沒想到,3月初由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及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倒閉掀起的一連串地區性銀行擠兌風波,更讓此一窘境變本加厲。
而這樣的風波並未僅局限於美國本土中小型銀行,隨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亦傳出財務危機被瑞銀(UBS)收購、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則是發生重大違約,加上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價格大幅飆升引爆信用風險等,都進一步推升金融市場風險與不確定性,也讓未來全球景氣蒙上更多陰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 4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將從2022年3.4%下滑至2.8%,幅度達0.6%,而全球貿易成長率則會從2022年5.4%急降至2.4%,降幅更高達3%。其中,以歐美為首的先進經濟體,下降幅度最大,同期間減幅達1.4% (從2022年2.7%掉至2023年1.3%);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整體經濟成長率預估雖與2022年持平,但除中國大陸預計將從2022年3%攀升至2023年5.2%外,其餘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幾乎普遍下修,顯見2023年全球經濟之情勢,遠比想像中來得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IMF在進行這份經濟展望報告的模型預測時,尚未來得及把3月初這起由美國本土中小型銀行倒閉而起的金融不確定性變數納入,因此預測數字可能還是相對高估。IMF坦言,現階段全球經濟已經疲軟多時且發展不均衡,一旦納入外銀倒閉這類金融風險,情況可能更糟。
為了讓外界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IMF透過自身多國經濟預測模型進行模擬,推估出三種情境。最好的情況是金融情勢未再惡化(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強力介入),則全球經濟成長率可維持現時預估的2.8%。但若市場因這起風波造成金融「適度收緊」,例如銀行開始採取雨天收傘、加強緊縮信貸等作法,在此情境下,全球經濟成長率恐減少0.3%至2.5%。最壞的情況則是金融系統性風險全面擴散、引爆金融危機,到時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將大減1.8%至僅剩1%,這無異也意味著主要國家將面臨重大經濟衰退。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2年0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