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印度總理莫迪於日前宣示,印度新車市場自2030年起將不再銷售燃油車,並全力發展電動車產業。印度是我國在東南亞地區投資額次高的國家,尤其印度政府宣示將全力發展電動車後,車輛及電子領域的前景更為可期。為協助我商於供應鏈角力占得先機,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總與台印經貿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於本年4月21日共同辦理「掌握印度電動車發展新契機-印度經貿布局研討會」,本文特摘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文:陳以珊
印度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擁有年輕勞動力及龐大的消費力,為全球製造業者心之所向,台商身之所往的國度。尤其印度政府宣示將全力發展電動車後,車輛及電子領域的前景更為可期。為協助我商於供應鏈角力占得先機,工總在經濟部支持下,於本(2023)年4月21日舉辦印度經貿布局研討會,串聯電動車、稅務、金融、建廠、人才招募專家,提供欲前往布局業者全方位資訊。
電動車現為各國推行的重點產業之一,印度總理莫迪宣示,印度新車市場自2030年起將不再銷售燃油車,並全力發展電動車產業。於我業者而言,印度是全球汽車產業第3大國,也是我國在東南亞地區投資額次高的國家,是切入電動車供應鏈的機會所在。為協助企業認識印度電動車發展現況,工業總會與台印經貿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於本年4月21日共同辦理「掌握印度電動車發展新契機-印度經貿布局研討會」,由工總邱碧英副秘書長主持,鄭尊仁副國際長、連昭志副理事長、蘇雍翔秘書長、楊丹杰副會長出席致詞,以及6名各領域講師實務經驗分享,吸引百名業者出席。會中精彩觀點摘錄於后,以饗讀者。
印度電動車發展趨勢與利基
據印度官方近一次統計,印度機車登記數量高達1.24億輛,將因應政策,2025年150c.c.以下機車全面轉往電動化,將創造龐大的市場需求。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蘇雍翔秘書長表示,我國在電池管理系統及交換系統研發能量充足,尤其是開發二輪車產品具深厚基礎。以國內二輪車輛統計數字為例,我國登記在案的機車逾1,442萬台,家戶登記之傳統自行車(不含共享單車)則約1,000萬台,業者多年來在二輪車的製程經驗,可視為進軍國際版圖的沃土,有助切入印度電動車供應鏈。資策會龔存宇分析師補充,印度去年已銷售的電動車約300萬台,其中電動車僅占1%,為達2030年不銷售燃油車的目標,印度政府將積極祭出各項獎勵政策,強化基礎設施,因此,近3年為我商進入電動車市場之黃金時段。不僅如此,印度盛行的嘟嘟車,仍以鉛酸電池為主,即便是汰換的電池,仍保有三成電量,若將這些電池累積起來,估計可供給一個城鎮約二成之用電,我電池回收業者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在印設立公司及設廠注意事項
印度公司常見型態包括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合夥、分公司、辦事處,若是貿易、服務或製造業別,則將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特殊業種如金融業則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印度規定若成立公司,股東名簿上至少登記2位股東。針對公司需填報之董事名單,資誠事務所鮑敦川會計師提醒,其中1名應為居民董事,惟對新進投資方而言,可能面臨公司成立初期暫無雇員,而派駐的主管亦無法擔任居民董事的情形,實務上會透過當地事務所,尋覓專業人士擔任居民董事。然而,居民董事係企業面對政府最主要、也是最直接面對法律責任之窗口,企業應作謹慎安排。此外,設立製造型的公司,並非官方核發公司執照後就能立即投產,因公司執照僅代表法人資格,如需投產,則應取得廠房建設證照,估計生產所需證照約50項,僅僅排汙相關證照便須達成20餘項標準,並涉及印度不同部會作業,程序複雜。如企業期望2024年3月31日前完成投產、取得稅務優惠,更應注意時程。
印度金流控管
印度外匯管制嚴格,外匯交易均需證明文件,因此無法自由進出;印度亦不允許當地持有美金,無法開美金帳戶,除非為外商或貿易需求,則可於帳戶中保留期限1個月的美金,如無使用,則將強制換為盧比。中國信託朱志浩行長提及,鑒於中、印情勢緊張,印度近期出台新法規,若以中國、香港身分注資印度,須獲得政府預先核准,由於台灣企業早期多於中國大陸投資,若因布局策略調整,須將資金移至印度,則須於核准後始能操作,將對資金需求緊張之企業產生影響。
台商人才管理實務
Digital Doctor郭耿聰執行長表示,印度當地語言多元,階級制度根深,加上善於思辨的文化,除透過簽約規範及談判技巧外,管理者必須了解當地人文,方能有效管理員工。至於企業如何覓得當地人才,實務上如台達電、聯發科皆為併購印度公司後逐步培養當地員工,如企業欲在有限時間內步上營運軌道,以合資方式則易於短期取得足夠人力資源。台灣擁有許多印度留學生,因已適應我國文化,在累計企業實習經驗後,未來可作為台商企業的重要人才。
印度市場機會挑戰並存
工業總會邱碧英副秘書長表示,印度的獨特之處,在於台商難以依循投資中國模式或過往投資經驗或來複製,其多元的文化造就當地投資機會與風險都相當大,因此進軍市場前,我業者宜多方掌握資訊,權衡風險,以提升營運決策之準確性。(作者為工總國際經貿組資深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