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COVID-19疫情雖進入尾聲,但其影響仍未消退,而持續一年的俄烏戰爭,以及地緣政治帶來的貿易緊縮,各國藉由升息抑制通膨,各種因素交錯影響,使得全球經濟景氣與前景,難以樂觀,從美國到歐元區甚至亞洲,全球各地的製造業者都處於混沌不明的低迷階段。
根據媒體報導,S&P Global最近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工廠的5月新訂單全面下滑,疫情初期大幅膨脹的訂單,還有多久才能消化並不明朗。歐元區也是, 5月工業生產、新訂單仍處萎縮。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驅動、貿易依存度名列世界前茅,必然深受國際景氣影響。截至今年5月,我國出口年增幅雖已較年初的-21.2%回升至-14.1%,但仍是自去(2022)年8月以來連續9個月負成長;進口年增(減)幅亦達-21.7%,為去年至今第9個月負成長。我國主要出口產品,如資通訊與晶圓的全球性需求大多轉緩,而傳產製造業需求持續下滑,多數廠商仍有庫存壓力,其中又以金屬與塑化製品出口銳減最明顯。
另根據勞動部6月26日公布減班休息(無薪假)統計,製造業中的金屬機電工業新增446人,推升整體製造業無薪假人數來到8,577人,為2020年10月以來新高。
產業均衡發展是一國避免「荷蘭病」或「香蕉共和國」的必要考量,因此,除分散風險的考量外,有些基礎民生用品的製造,或是廣義的傳統製造業,都是維持社會基本需求及維護國家運作的必要產業,因此不應放任傳統製造業在全球比較利益下,逐漸犧牲或退出,甚至轉移至其他國家。
基此,我們建議政府:
針對各項傳統製造業,成立專案小組,分業掌握其供應鏈之上中下游,包括:原料、生產、技術研發、運輸、銷售等經營面向所需要的援助,以及技術提升、設備與數位化轉型、節能減排等項目,提供資源協助,並訂定計畫與指標,定期公告其檢核進度與結果;同時也要注意穩定上游原料的供應與降低採購成本,並協助傳統產業爭取國際貿易合作的商機。
有關傳統產業培養人才與提升技術力方面,建議提升大專院校軟硬體設施,依需求新設或汰換現有設備,使學程及研發與時俱進,並仿效半導體之產學合作創新模式,鼓勵產學合作。
最後為持續協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建議延長《產創條例》第10之1條適用期,從2024年延長至2029年,與產創條例第10之2條時間一致,讓無法適用產創條例第10之2條的企業也可申請第10之1條,並提高抵減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