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國際經貿情勢對我國的挑戰
正在加載......
國際經貿情勢對我國的挑戰

589

IMF和World Bank在今年6月公布的預測結果,雖然在預測數值上有所差異,但同樣地都認為202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因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的揮之不去,以及各國為因應通貨膨脹而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而顯著放緩,2024年亦將持續維持經濟疲軟的格局。本文作者認為台灣經濟前景受到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影響,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然有三面向可操之在我:一是解決「五缺」問題,二是經濟成長應朝「包容性成長」的方向來發展,三是創造安定的經商環境。

 

 

文:許博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4月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預測數據,世界經濟成長率將從2022年的3.4%下滑至2023年的2.8%,2024年則將回升至3.0% ,其中,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減緩將更為明顯,從2022年的2.7%下降至2024年的1.4%。中國大陸、印度及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則相對亮眼(見表1)。 

 

然而,表1的經濟預測是排除外生衝擊的「基線預測」。由於全球金融部門的動盪不穩、各國瀰漫高通膨的氛圍,再加上俄烏戰爭的衝擊,使得當前的國際情勢詭譎多變、經濟陷於坎坷復甦的階段。倘若這些負面衝擊在今年未見消散,根據IMF的預測,將導致信貸環境惡化、民眾信心下降、股價下跌、美元的過度升值,2023年世界經濟成長更會下降至2%,2024年的成長率也不樂觀,大約在-1.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IMF的各種負面情境模擬下,各國不僅在2023年將遭逢經濟衰退,無一倖免,甚至在2024年亦是處於嚴重的經濟衰退。唯獨中國大陸的經濟抗跌性最好,經濟成長率為-0.5%左右,而美國及已開發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為-1.4%左右,中國大陸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受創為最,經濟成長率約為-1.8%(見圖1)。此外,IMF的經濟預測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今年6月所公布的預測結果,二者在趨勢的判別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預測數值上有所差異。同樣地,World Bank也認為202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因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的揮之不去,以及各國為因應通貨膨脹而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而顯著放緩,2024年亦將持續維持經濟疲軟的格局。

 

台灣的經濟展望又是如何呢?根據英國經濟學人(EIU)、彭博(Bloomberg)對我國所做的預測,認為出口疲軟、消費動力逐漸喪失,以及工業生產力未見盡頭的大幅衰退,使得我國將經歷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EIU預測我國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僅為1.6%,我國發會最新公布的4月份景氣燈號依舊是顯示經濟衰退的藍燈,這是自2022年11月首次出現藍燈以來,連續第6個藍燈。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經濟情勢確實非常嚴峻。 

 

台灣無法加入RCEP讓經濟情勢變得更加嚴峻 

 

儘管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全球及台灣的景氣都沒有樂觀的跡象,但是上述導致全球經濟不安定的因素都是屬於「系統性風險」的一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這也使得台灣並無法藉由「充分分散投資組合」的方式來規避這樣的風險。尤其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是「外需」及「內需」。「內需」主要是仰賴消費、政府支出及投資,但台灣的內需消費規模有限,政府的舉債支出已經讓台灣的潛在負債屢創新高且瀕臨舉債上限,而國內投資依舊疲軟。如此的態勢使得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主要還是以「外需」為主力,亦即台灣的出口貿易,它除了受歐美等已開發經濟體的最終需求影響外,更與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產業分工所帶動的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密不可分。如前所述,歐美等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這將拖累台灣的出口,此外,中美貿易大戰除了減少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外,也連帶的因為兩岸產業分工密切的關係,而讓台灣的出口遭受波及。同時,今年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已經正式生效,台灣無法加入RCEP所受到的負面衝擊將是十分巨大的,更遑論台灣目前也未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簡稱:CPTPP),這雙重打擊將讓台灣的經濟前景變得黯淡。 

 

根據Park, Petrir及Plummer三人在2021年所發表的研究,他們將中美貿易戰、RCEP、CPTPP等三個情境生效後對全球的影響做了量化模擬分析,結果顯示RCEP帶來的全球經濟成長效果幾乎是CPTPP的1.4倍 (即:263/188),尤其RCEP將深化東亞的生產網路、提高東亞國家的生產力,進而帶動就業與提升薪資。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和印度將是RCEP正式生效後受創最深的兩個經濟體,各自的國民所得相較於2030年的基準值分別下降40億美元及70億美元(見表2)。同時,台灣未能加入RCEP將使得出口總值相較於2030年的基準值下降80億美金,再加上中美貿易大戰讓台灣出口總值相較於2030年的基準值下降40億美元,三種貿易情境合計將讓台灣的出口減少120億美金(見表3),連帶的讓台灣的技術勞工與非技術勞工的失業增加、薪資下滑(為節省篇幅,請參閱Park, Petrir及Plummer (2021)的圖1和圖2)。特別的是,中美貿易戰確實對台灣的出口造成負面衝擊,雖然台灣未加入CPTPP所受到的負面衝擊並不大,國民所得只比2030年的基準值下跌0.02%,出口值的下降亦是不明顯,但台灣未加入RCEP等同於較其他亞洲競爭對手如韓國、日本或東協國家少了抵禦中美貿易戰的緩衝器。換言之,中美貿易戰、CPTPP、RCEP,這三記重拳全部轟在台灣身上,台灣避無可避亦卸無可卸。

 

光靠台美經濟的深化並無法讓台灣趨吉避凶 

 

台美關係在蔡英文總統任內較以往緊密了許多,雙方甚至在今年6月1日簽署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名稱:駐美國台?經濟文化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關於台灣與美國間貿?協定),倡議裡頭主要包括關務行政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後續即將展開談判的七項議題包括勞動、環境、農業、數位貿易、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與做法,主要都是當前全球關心的新興經貿議題,也納入如CPTPP等高標準貿易協定的相關內容。雖然該倡議並未涉及台美雙邊關稅減讓的議題,但對台美間的深化合作卻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也讓台美間未來在談判雙邊的貿易協定時,多了朝討論關稅減讓的可能性。畢竟,一般在討論貿易協定時,主要都是先由和關稅有關的「邊境上的議題」先談,再往和貿易及投資有關的「邊境內議題」延伸。然而台美間的貿易倡議目前看起來的談判順序剛好相反,先談的是「邊境內議題」,後續是否會涉及和關稅有關的「邊境上的議題」,將是我國各界十分期待的焦點。 

 

由於台美間經濟規模的差異,以及比較利益的現狀,利用量化模擬分析都可以得到一個不變的預測,即是:台美間的貿易關稅減讓,經濟受益最多的將是台灣,反倒美國的經濟利益增加卻十分有限。這類的台美FTA量化模擬分析早在2002年由美國的貿易主管機關以及我國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就有做過類似的分析,相關報告迄今都還是可以在網路上查詢的到,既使用更新的貿易資料重做,結論仍然不會改變。這也是過往為何美國遲遲不和台灣談貿易協定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因為台灣的產業鏈已經和中國大陸及東協密切的整合在一起,相較於台灣和中國大陸及東協的貿易多屬於中間財貿易,台美間的貿易主要是在最終財,中間財貿易反而很少。因此,從台美市場規模的差異就可以得到台美間自由貿易的結果將是台灣獲利將大於美國的獲利。 

 

然而,光靠台美間自由貿易的結果並無法讓台灣抵銷中美貿易戰、CPTPP,以及RCEP對台灣造成的負面衝擊。早在2013年台灣剛開始在談論是否要加入TPP、RCEP或深化兩岸的ECFA時,不論國內外學者或智庫所做的量化模擬分析都是得出台美FTA對台灣經濟整體而言有正向的助益,但影響規模卻十分有限的結論,尤其台灣農業受到的負面衝擊將十分嚴重。這樣的結論縱使利用現在更新的貿易資料去重做分析,結論依舊不變。理由何在?還是回到貿易的原理。國際貿易的教科書教導了我們一個道理:兩國間的貿易量將會和兩國的經濟規模成正相關,和雙邊的距離呈現負相關。其中距離將是主要抑制貿易量的關鍵因素,而距離除了是指實體的地理距離外,還泛指了文化、語言、習慣等差異。因此,台美間縱使貿易關稅的免除,但雙邊距離的現實導致對台灣帶來的出口增量仍是十分有限。反而,美國的農業及畜牧產品因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而大幅抵銷因距離所產生的貿易成本,將讓我國的農業面臨強大的競爭威脅。因此,除非台美貿易協定能對未來台灣的產業技術帶來創新的突破,或者美國的企業因此而加大對台灣的投資,產生以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同時我國也必須為農業備妥因應貿易自由化的政策配套,才能放大台美自由貿易對台灣產生的經濟效益。 

 

把兩岸ECFA深化才是台灣經貿發展的硬道理 

 

由於立法院朝野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名稱無共識,自2019年4月17日起《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的進展一直是停留在立法院朝野協商階段。明年不論誰當中華民國的總統,或許新政府必須儘速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進而把未竟全功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深化完成。這才是讓台灣經濟撥雲見日的硬道理。 

 

種種的經濟數據、貿易現實都告訴我們,兩岸經貿的深化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實在太重要了。從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實施貿易制裁以來,讓全球化倒退而朝保護主義的方向發展,美國卻沒有因此而討到任何便宜。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Mankiw所出版全球最暢銷總體經濟學第11版的內容,在該書第六章回顧了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引用了Fajgelbaum等人在2020年出版於經濟學頂級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最新的研究,該研究的結果顯示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報復性關稅的結果反而讓美國的出口巨幅減少,在考慮利得與損失後,淨損失估計為720億美元,或為國內生產毛額的0.04%。同時,川普總統的關稅課徵對政治競爭十分激烈(即共和黨和民主黨選民人數旗鼓相當的地區)帶來的選票助益較顯著,報復性關稅影響共和黨州,而對民主黨州的衝擊較小。換言之,川普對於特定關稅的選取不僅是出於經濟的考量,政治的考量更是重要。 

 

事實上,從美國高舉反中的大旗以來,台灣選擇親美抗中的路線並沒有讓台灣的經濟帶來更好的表現。雖然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初期台灣確實有獲得一些轉單的效應,但時間拉長來看,並沒有因此讓台灣的貿易獲得顯著的提升,貿易移轉的效果反而是轉到歐洲或其他新興市場。否則,台灣的出口怎會自去年9月以來就開始衰退,已經連續8個月的負成長,創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深的跌幅? 

 

除了中美貿易戰外,新南向政策也是台灣寄予厚望能利用它來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進而分散貿易風險的戰略布局。平心而論,未來不論台灣是哪一個政黨主政,東協市場永遠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除了這個市場蘊含強大的發展潛力外,更重要的是台灣的產業分工已經和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整合在一起。尤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除了和東協早就有了各自的《東協+1》協定外,更完整的RCEP協定也已經完全落實。因此,新南向政策不僅要持續推進,更要加大力度。但是,我們並不是要以新南向政策來取代兩岸間的經貿往來,如果認為加大新南向政策的推行,台灣就能夠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這無疑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也昧於國際經貿發展的機制與現實。 

 

其實,國際貿易的原理及機制和財務投資是不一樣的。過去八年來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思維充斥在我們的社會,認為因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比重太高,加上兩岸迄今仍是敵對的狀況,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散風險,降低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比重。因此,推行新南向政策、增加對美國與歐盟的貿易及投資,具有看似合理的立論基礎。但是,這是用財務投資的觀點在看國際貿易,認為我們可以自主的選擇投資(貿易國)的標的物。事實上,國際貿易的格局會受到比較利益、特殊生產要素、生產的規模經濟,以及距離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幾乎無法用人為的力量去扭轉或改變。因此,諸如要利用哪個市場來取代中國大陸市場以降低貿易風險的論調,終究是徒勞。 

 

台灣的企業有98%以上是中小企業,其中工業貢獻了四成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五成八的GDP是由服務業所貢獻,同時服務業也是吸納就業人口最多的部門。我國的工業很厲害,一直是台灣的驕傲。只要政府將大環境弄好,其他的問題,企業自己會解決。對內把「五缺」的問題解決,尤其是老老實實面對「缺電」的現狀,解決「缺電」的問題,不論是「綠能」或「核能」,就是不可「無能」,而現在確實是處於「失能」的狀態。對外,政府要積極創造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協定的氛圍,要和企業一樣具有全球布局的思維,台灣沒有孤注一擲的條件與本錢。 

 

我國的服務業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由於我們的服務業缺乏國際化,以致於競爭力不振,連帶的讓薪資成長欲振乏力。過去十幾年來,我國政府提振服務業競爭力的一個思維就是藉由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讓台灣的服務業走向國際,讓服務業國際化並具有規模經濟。但服務業的屬性和工業產品不同,服務業的發展是和文化、語言、風土民情密切相關的行業,在這樣的限制下,台灣和中國大陸間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成為台灣服務業走向世界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出於種種的原因,目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被擱置,兩岸關係也陷入冰點,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添加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這是明年新政府該嚴肅正視的重要課題,未來的中華民國總統要深刻體認到兩岸關係是中華民國外交關係的核心課題、兩岸關係的穩固才是台灣經濟發展能否行穩致遠的關鍵。 

 

因此,如何讓兩岸經貿能夠交流、深化,進而順著這樣和緩的氣氛,推動台灣加入RCEP,才是讓台灣經濟發展的良方。同時,我們也應持續擴大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增加對美國及歐洲的經貿往來。畢竟,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要在國際市場競逐,我們必須借力使力,才能御風飛翔。 

 

兩岸和平將是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過去二十幾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台灣經濟「成也和平,敗也和平」的過程。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那一段美好的歲月裡,有錢沒錢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很幸福、平安,大家是否對明天是充滿信心、充滿期待,相信明天會更好?曾幾何時,不出幾年的光景,除了國際局勢的動盪讓經濟的前景變得黯淡以外,當然,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讓兩岸處於「兵兇戰危」的狀態,讓人民對明天充滿憂慮的現狀,卻是現在政府無法推卸的責任。 

 

幾乎台灣在每一年面對新局時,各界總是想知道在這樣的新局下,台灣具有的機會與挑戰為何?在現今的大環境下,我們可以非常篤定的說:兩岸和平既是台灣的機會,也是挑戰。倘若明年新政府能讓兩岸破冰,一方面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另一方面也讓未竟全功的ECFA完成,把握並創造可能加入RCEP的任何條件與機會,台灣的經濟前景將是可以被期待的。然而,如何讓兩岸關係破冰、融冰,兩岸如何在各自憲法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將考驗明年兩岸主政者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挑戰。 

 

結語 

 

台灣未來的經濟前景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然而可操之在我的面向有三:首先,面對企業及外國商會普遍要求解決的「五缺」問題,朝野必須摒除本位主義,集思廣益尋求解決之道。讓百工百業能在一個生產要素穩定供給的環境健全發展。其次,將台灣的經濟成長朝「包容性成長」的方向來發展。歷史上很多發展中經濟體為追求快速的經濟成長,往往採取不平衡發展的模式,即是將資源專注在某幾個特定產業,冀望先藉由這些特定產業的發展來拉動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長,之後再將成長的果實雨露均沾給各個產業。然而這種「涓滴效應」卻鮮少發生,反而後果是導致經濟雖然成長,但是所得分配的問題卻更加惡化。台灣近十幾年來的經濟發展似乎有朝不平衡發展的方向傾斜,連帶的也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教育選擇,獨厚於某些特定學科,這對國家的長期發展不是好事。最後,未來不論是誰主政,台灣的經濟發展一定要創造安定的經商環境,用全球布局的眼光推行經濟政策,如此才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全球化時代的生存之道。(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 Park, C. Y., P. A. Petri, and M. G. Plummer, (2021). The Economics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CEP, CPTPP and the US-China Trade War. East Asian Economic Review, 25(3): 233-272. 

 

* Fajgelbaum, P. D., ??P. K. Goldberg,?P. J. Kennedy,?and A. K. Khandelwal, (2020). The Return to Protectio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5(1):1–55. 

 

* Mankiw, N. G., (2022). Macroeconomics 11th ed., Macmillan Learning Press. 

 

* IMF《世界經濟展望》,2023年4月。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