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為更深入了解新世代「體驗行銷」的核心概念和操作方式,工總青年會在今年5月8日假圓山西餐廳舉辦5月份例會活動,邀請驚喜製造董事長林業軒現身說法,如何把體驗轉換為熱銷商品的案例和成功心法。林業軒認為,體驗設計可能是未來的重要趨勢,美國信用卡公司就發現,新富階級除了買車或是精品,更想要把錢花在一生一次難得的經驗。套用在製造產業的產品上,即使產品不變,因為加了體驗設計,或可提高產品單價,值得進一步去探討。
文:宋品潔整理
「在一間完全伸手不見五指的餐廳享用餐點,會是什麼樣的感受?」「一場90分鐘的戲劇,演員就在身旁表演,配上3杯調酒,你看過這樣的秀嗎?」「你有吃過恐龍肉嗎?口感如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上述的經驗,如果說台灣也有這麼一間公司,提供每次單價訂在新台幣1,700元左右的餐飲服務,每月可吸引1,000人次以上的來客,一個月創造新台幣180萬的營收,而且已營運有7年的時間,這絕對是非常新穎有趣的商業模式案例。為更深入了解新世代「體驗行銷」的核心概念和操作方式,工總青年會在今(112)年5月8日假圓山西餐廳舉辦5月份例會活動,邀請驚喜製造董事長林業軒現身說法,娓娓道出如何把體驗轉換為熱銷商品的案例和成功心法。
體驗式設計-從倫敦學習到的創業主軸
談到創業,林業軒提及2012年至2013年在倫敦的生活閱歷所帶來的啟發。那時正值倫敦開辦奧運比賽以及接續歡慶英國女王登基60週年,整個城市成為全球的焦點,他描述就好比一場「賓主盡歡的派對」,從大到國家級的奧運會盛典,小到每家民間企業,他們如何吸引觀光客、如何帶動消費。
讓他印象很深的是,倫敦的沉浸式劇場「Secret Cinema」,當時主打跟經典電影結合,搭建大型實境體驗劇場,透過表演來述說故事。每位想報名看劇的人,都必須先依據心理測驗分配到一個角色,並規定入場時要符合該角色的服裝規定,當然這些觀光客身上不一定有,所以劇場旁設有一個商店,裡面所需物品一應俱全。例如,有場景是下著大雨的,或其他環節可能要運用傘和演員對抗等,必須攜帶一把傘出席;在這個當地人都不愛撐傘的城市,劇場卻以一把10英磅的價格熱銷,估算3個月內至少賣了幾千把,說明一個好的內容其實也可以創造額外的需求。
從倫敦的經驗,林業軒回台後就和好友一起思考,嘗試把在倫敦感受到的生活經驗、想法,試著在台北實踐。2015年,他們成立了「驚喜製造」公司,從概念發想、製作到現場營運到行銷、售票到後端的客服等,一條龍的執行線下體驗活動。
案例一、「無光晚餐」
當時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大概是26-27歲,因此他們觀察周遭同儕的消費習慣方式,發現一個受薪階級30歲左右的上班族,在餐飲的願付價格和頻率其實相對高,蠻樂意在每一個週末享用新台幣2,000至3,000元的套餐,對自己好一點。因此他們決定從餐飲切入,他強調,「從目標客群的習慣去找切入市場的機會」是創業很重要的課題。
關於第一個作品「無光晚餐」,這概念圍繞在「視覺的狀況下用餐」的本質,再加上很多的娛樂元素。有一季套餐是利用聲音去引導整個體驗的內容,在無光環境裡面開始由一個主持人講述每道菜的故事,也許是一道很家常的菜品,但故事是北投一個老伯伯跟太太,每一年的某一個時間都會特別吃的一道菜。
「移除了視覺,比較容易去說服消費者,你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林業軒說明。他們也嘗試製作「恐龍肉」,讓廚師想像恐龍肉的口感,運用了一些咀嚼起來很有彈性的食物,如雞軟骨、橫膈膜或不同部位的肉組合起來,然後讓顧客去吃,並說服他吃的是恐龍肉。
「去除外在的視覺環境之後,人是比較容易卸下心房,所以在無光的餐廳中,對面如果是坐著你很重要的人,因為沒有手機、沒有光線了,別人的眼光也不重要,你可以好好的跟他吃一頓飯」。
案例二、「table for ONE」
在無光晚餐時,有一點意外是很多人會問可不可以一個人來用餐?這啟發林業軒了解到其實人有不同的特質,並從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文獻找答案。有部分人是從很個人的沉澱去獲得能量,好比許多藝術領域工作者,需要透過隔離、沉澱、思考,才能得到想像及創造,達成了獨處,所以公司推出了第二個作品是「table for ONE」,他們把幾個關於「獨處」的步驟變成了五道菜,然後營造了一個人用餐的環境。
林業軒將這個作品投了台灣「金點設計獎」,很幸運的獲得了第一個標章。然而,他坦承,這個作品是失敗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為了吸引最大的流量來源,必須投放廣告,相較於無光晚餐都有2、4、6位等成雙成對的銷售,但「table for ONE」只限定1位,既然投放成本一樣,轉換回來就差了4倍之多;其次,經驗發現,一個人如果沒有跟其他人約定,自己一個人反而很容易就取消餐廳訂位,所以第一個月大概就賠了10萬以上。
體驗設計的商業模式也有其盲點跟陷阱,這是林業軒在「table for ONE」最大的學習。從此以後,在執行這些體驗設計前,第一步還是必須回歸商業的基本財務試算,尤其經過了這一次的教訓,接下來每一個案子試算都相當嚴謹,才會投入現金。
雖然如此,到第3、第4個月後,「table for ONE」來了很多海外華人,原來因為餐廳選址選在小巨蛋附近,很多一個人來台灣聽演唱會的海外華人,搜尋「小巨蛋」、「一個人」、「吃飯」等關鍵字,剛好是table for ONE,然後他們回去口耳相傳、寫網路文章、介紹給他們的小眾朋友等,陸續帶動了一些分眾媒體,甚至連TVBS都派了兩個節目來採訪。林業軒的心得是,即使商業上不賺錢,但是當體驗內容做得比較扎實的時候,還是容易被擴散,變成一個具觀光吸引力的特點。
案例三、「微醺大飯店」
因緣際會下,信義區一家中小型的商旅飯店來談合作,驚喜創造開始跨足「沉浸式劇場」,製作「微醺大飯店」經典系列。由於飯店平均住房率約七成到八成,希望利用閒置的房間,創造價值進而產生營收,或是能藉此增加來客率。林業軒和團隊就大膽的假設,是不是可以在閒置房間裡演一齣戲?所謂「沉浸式劇場」,即打破傳統劇場的舞台疆界,演出者將在觀眾身邊演出,甚至是觀眾有時是被允許走進故事,甚至影響劇情的走向。
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酒,這也回到團隊所做的文獻調查,就是在酒醉和清醒之間,有一個很微妙的狀態,叫作微醺,會讓人更放鬆,心理上面更有勇氣也更容易做出選擇,所以我們就定義一件事情「微醺,讓你更清醒」,這個成為了這系列的slogan,並且在看劇的過程中提供3杯與劇情契合的調酒。
當然要飯店業者把飯店房間空出大概20至30間、3個月以上的時間,這個機會成本是相當大的,為了降低風險,驚喜製造團隊先在臉書社群上發文調查參與意願,結果一週內大概有1,000個人回覆。緊接著在還沒公布地點時,他們就先預售門票,大概就賣了3,000多張票,票價訂在1,800塊左右,預收了幾百萬的現金,林業軒笑道;「我們根本跟詐騙集團一樣」,而飯店也放心的把房間空下來了,他們將每一個房間變成一個不同的場景,然後去設計故事,把整個劇場表演組織起來,同時也產生外溢效果,帶動週邊的餐飲消費。
最讓林業軒驕傲的事情是,驚喜製造是一個戲劇的生手,卻能在台灣做一個長達半年以上的定目,每一天要演出3到7場,他們就用開餐廳的邏輯來做劇場的銷售,發現是可行的。2019年的每週三到周日,每天演出3到7場,總計600多場次。他們也發現,台灣的表演藝術領域有很好的底蘊,這些年輕的演員編導和表演都非常優秀,只要有好的跟商業對接的方式,是可以創造驚人的產值。同年,微醺大飯店也繼續榮獲台灣的金典設計獎,同時,「德國紅點設計獎」正好也推出現場表演的新獎項,驚喜製造公司也成為台灣第一個拿到這個獎項的團隊。
疫情的挑戰
事實上,2020年驚喜製造公司看到沉浸式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潛力,投資了500坪的場地,並準備花上千萬去建造場館。後來大家都知道,2020年4月台灣開始有本土疫情爆發,劇場的銷售直接垂直的往下掉,林業軒直言:「沒辦法就是千算萬算想不到的事情」,但他也因這件事學到,自己可以掌控的風險一定要掌控住,不能掌控的風險也要想到退路。後來他們轉型改做小規模的快閃,先受高雄電影節的邀請,製作「微醺列車」體驗活動,然後在各城市複製迷你的版本。
結語
關於「體驗設計」,林業軒認為,其實體驗就是圍繞在人,要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行為跟感受,並為他們進行帶有感受和迴響的內容設計,這是最根本的思考;其次,體驗設計將可能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例如美國信用卡公司發現,新富階級除了買車或是精品,他們更想要把錢花在一些一生、一次難得的經驗,所以這些信用卡公司也開始針對比較小眾的體驗內容進行安排。
套用在製造產業的產品上,即使產品不變,但是因為體驗、包裝設計等環節改變,也可能讓消費者感受到更多,因此同樣的產品內容,是否可以因為你的體驗設計的價值,讓產品提高單價?應該是有機會的,也值得進一步去探討。尤其當人還願意坐在彼此身邊,感受環境所帶來的氛圍時,或甚至還可以吃點東西、喝點小酒,這些都是線上活動所欠缺的元素,因此,林業軒認為,當人和人碰面依舊可貴的時候,那相對應的場景就無可取代,也是體驗行銷最重要的優勢。(作者為工總國際經貿組資深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