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自2017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多數品牌商皆要求代工廠移轉生產基地;加上COVID-19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全球性地緣政治風險的節節攀升,台商電子業已積極向東南亞及印度拓展。反映在我對外投資上,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22年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為52.7億美元,超越對中國投資的50.5億美元,這也是自1993年以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額首次超越對中國大陸投資額。
台商在新南向國家的布局已逐漸形成產業聚落,這將有助推動台灣產業實力延伸海外。隨著全球局勢不斷變化,尤其是美中戰略競爭升高下,全球供應鏈體系正在進行快速、激烈的重組,政府應把握稍縱即逝的契機,積極協助產業調整供應鏈的布局,以確保台灣在全球產業鏈的關鍵地位。
台灣天然資源有限,自許多台商響應政府返台投資,五缺問題隨即凸顯。政府應掌握產業需求及協助部分產業到合適地點重新落地發展,包括提供「見樹又見林」的資訊,協助業者充分了解各國的產業政策、經貿環境、投資環境及特定產業條件等。即有馬來西亞僑商提醒,政府和台商前往談投資合作時,要先設立正確的戰略目標,例如他不建議只為馬國市場而投資,因為馬來西亞人口僅3,300多萬,相對越南和泰國並沒有人口紅利與內銷市場優勢,不適合勞力密集產業,但馬來西亞法律制度健全、基礎建設完備、人民平均教育水準高,非常適合技術密集行業,台灣包括相關的半導體產業都相繼赴馬來西亞設廠。
其次,政府在推動雙邊產業合作時,應更掌握目標國的產業政策與需求,以及建立台商資料庫。越能充分掌握雙方的條件和需求,越能找出雙方互補性高的產業合作機會,深化並落實我國與新南向的產業合作。
此外,人才短缺是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產業合作應結合多年人才培育的成果,將人才化為產業力量。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新南向六國來台就讀大專的學生逐年增加,到了111學年度已達到14,798人。政府應善用多年累積的學生資料庫,建立媒合,協助產業取得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