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全國工業總會於今年8月8日第16度發表白皮書,今年的白皮書和往年一樣分八個單元闡述,共提出44個議題、164項政策建議。在第二章的總論中,以「破浪前行」為題,分從「台灣正加速進入超高齡社會」、「地緣政治風險籠罩」、「全球供應鏈在國安、韌性、淨零目標下持續移轉,各國產業爭取新機會」、「隨著CPTPP、RCEP成員內部連結日深,台灣產業競爭壓力日增」、「五缺問題更加嚴重」等九個不同層面梳理當前台灣產業面臨的挑戰,並提出「台灣六需」的戰略目標及「八項行動策略」,期望政府正視並納入政策制定參考。
文:編輯部
工業總會代表國內158個製造產業,長期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未來經濟發展,並積極擔負起為產業代言的角色,促使政府重視並維護產業權益,紓解產業經營與發展困境,期望共同營造一個有利產業永續經營發展的環境。今年仍然一本勇於任事態度,出版第16冊白皮書,針對能源、環保、租稅、人才勞工、國際經貿、智慧財產、青年政策等問題,提出44個議題,164項政策建議(詳見建言簡表)。
今年產業政策白皮書第二章建言總論,以「破浪前行」為題,分從「台灣正加速進入超高齡社會」、「地緣政治風險籠罩」、「全球供應鏈在國安、韌性、淨零目標下持續移轉,各國產業爭取新機會」、「隨著CPTPP、RCEP成員內部連結日深,台灣產業競爭壓力日增」、「五缺問題更加嚴重」、「氣候風險威脅日深」、「基礎建設落後,難以因應社會及產業發展的需求」、「教育失衡與學用落差擴大人才空洞化」、「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九個不同層面切入,梳理當前台灣產業面臨的挑戰,並提出台灣應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與行動策略,包括「台灣六需」的戰略目標及「八項行動策略」。期望政府正視並納入政策制定參考。
「台灣六需」為:一、需要前瞻務實的經濟戰略,引導產業與社會永續發展。二、需要長遠切實的教育規劃,培養建設台灣所需的人才。三、需要友善合時的營商法規,給予產業經營創新的空間。四、需要和平暢通的國際環境,使產業安心投資厚實國力。五、需要先進韌性的基礎建設,提供產業良好的投資環境。六、需要高效廉能的民主政府,推動國家發展與建設。
「八項行動策略」為:一、打造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二、建立「幼有長、壯有用、老有終」的厚生經濟。三、恢復兩岸務實交流對話,凝聚大陸政策共識。四、強化基礎建設,厚植台灣連結力及韌性。五、協助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強化產業競爭力。六、重新檢討國家能源配比政策。七、優化移民政策,延續我國社會活力。八、善用人工智慧推動產業升級,降低社會衝擊。
另面臨疫後的需求不振、高通膨、美中競爭與戰事外溢等新的經濟衰退困境。認為透過新的產業轉型思維,引領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正是時候。故在第三章「對政府政策的建言」—「產業發展」單元,提出打造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的建議,藉由以往長期西進與南向的經驗,重構台灣成為亞太供應鏈的關鍵樞紐,作為研發、製造、管理中心,成為亞太產業鏈中資源整合與分配的調度中心,藉此深化與世界的連結,讓台灣整體經濟與產業結構能夠更加多元發展。同時,也建議政府基於風險分散邏輯,以及資源有效分配原則,應積極開發新產業領域、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建造護國群山。另外建議政府積極協助中小企業低碳轉型與數位能力輔導,以及以綠色基建對抗通膨,建構更佳經營環境。
核二廠2號機於112年3月中旬退場後,國內僅存1座核三廠,2025年後3座核電全數退場,再生能源進度落後,若以外購能源彌補缺口,則會增加鉅額成本支出。產業界除擔憂電力缺口,也憂心電價大幅調漲恐加劇通膨危機。又鑑於全球淨零碳排趨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與綠色供應鏈的浪潮,淨零轉型不只是環境永續的議題,也是攸關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經濟課題。故在「能源暨環境政策」單元中,提出檢討氣候變遷因應法後續子法及相關配套方向、徵收碳費應有完整配套措施、設立碳權交易所應規劃與國際接軌的有效配套措施、重新檢討國家能源配比政策、提早布局氫能以落實淨零排放及檢討離岸風電政策等8項議題。
台灣作為外貿導向的海島經濟體,賦稅與金融政策宜有靈活順應外部挑戰的彈性與韌性,給予產業更多投資、決策的揮灑空間,始能在產業迭代出新、國際局勢炯變之際,確保仍可掌握產業供應鏈最關鍵、利潤最高的加值部位。有鑑於此,在本年度「賦稅暨金融政策」建言部分,特列出5項議題籲請政府「優化產業控股之法制與賦稅環境」、「放寬保留盈餘,鼓勵資本投入與產業升級」、「檢討貨物稅與印花稅,落實賦稅公平」、「檢視放寬金融保險業之諸多法令限制,有利金融產業健全發展」與「持續檢討稅賦與函釋,貫徹稅捐中立性」。
在「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單元,從解決人力資源不足與檢視勞動法規兩方面提出建議,在解決人力資源不足部分,建議放寬引進移工限制、擴大吸引及留用外籍人才以解決產業人才需求,還有盤點產業轉型所需人才,以滿足營運需求;在檢視勞動法規方面,則提出鬆綁勞動法規力求勞資平衡、重新檢視集體勞動法規,以利產業發展,如檢討「勞資爭議處理法」罷工權、「團體協約法」等相關規定。
在國際經貿方面,台灣應該要積極參與國際間經貿議題與重要經貿制度與規則之討論與協商,以求在重大國際經貿議題上能持續發聲,並且應積極參與我國具會員身分的經貿組織如WTO與APEC等。另一方面,應主動蒐集主要貿易夥伴與競爭國家之對外經貿戰略,及研擬我國的因應策略與合作方式。因此在「國際經貿」單元,倡議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積極投入國際經貿整合、規劃參與全球性數位貿易協定,以及升級新南向政策,創造台灣的全球戰略議題,還有研析全球環境貿易現況,積極規劃我國低碳經貿政策。
後疫情時代的台商,面臨的是地緣政治更加動盪、經貿環境更加複雜的局面。儘管規模較大的企業,得以藉由全球布局降低風險,但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台商而言,遷移到海外須背負龐大的投資風險。況且對於絕大多數的台商來說,其供應鏈或銷售市場皆在大陸,更無法自絕於產業鏈外獨自移動。所以在「兩岸政策」單元,今年以「制定積極對陸經貿政策」為主軸,建議政府利用民間溝通橋樑,促進兩岸交流對話;改變「被動防守」思維,制定更積極的對陸經貿政策;掌握大陸二十大後經濟政策,尋求產業發展契機;強化台商輔導作為,協助應對營運風險。
美國簽署晶片和科技法案後,全球科技產業掀起波瀾,若干跨國企業與組織正準備進行跨境專利訴訟,而營業秘密外洩風險亦因產業鏈變動隨之提升,不容國內產官學研忽視。又去年發布的人工智慧工具ChatGPT,形成之風潮,令人印象深刻;其衍生之許多政策面、法制面上疑慮,亦同時產生。因此在「智慧財產權」單元,建議打造智慧財產權國際合作平台、協助產業應對新興科技智慧財產權管理、檢討並修正相關專利制度、持續提升產業營業秘密保護強度,以及加速推動著作權法修正草案立法。
近年來,台灣也出現了類似日本青年世代的靜默抵抗,年輕人因所得分配不均、勞動條件惡化、世代貧窮無法憧憬未來,變成了「厭世代」,導致「躺平」思維更加流行。如何協助青年世代突破困境是我政府的當務之急,因此在「青年政策」單元,建議提升青年政策之主管機關位階,以有效改善青年的處境;培育青年成為專業人才、降低年輕人育兒負擔、正視青少年身心失衡問題、打造青年安居環境。
2023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