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青年企業家探討產業界如何因應淨零新潮流
正在加載......
青年企業家探討產業界如何因應淨零新潮流

589

為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在今年10月試行,並強化青年企業家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的掌握,工總受經濟部委託,於7月13日下午在台北美福大飯店舉辦「2023歐盟CBAM規則說明會」,邀請禾同國際法律事務所李柏青律師主講「歐盟CBAM簡述與對我國業者之衝擊」,並安排東和鋼鐵侯傑騰董事長、旭榮集團黃冠華執行董事等二代企業領袖現身說法,以及歐盟認可之查驗證公司德國萊因林琦桓資深技術經理提出專業見解,吸引三青會、電青會、桃青會、新創青年會及營造青等各友會約50位青年業者參與。

 

 

文:宋品潔

 

 

 

 

為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在今年10月試行,並強化青年企業家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的掌握,工總受經濟部委託,於今(112)年7月13日(四)下午在台北美福大飯店舉辦「2023歐盟CBAM規則說明會」,並由工總青年會主辦,邀請到長期以來在國貿法領域持續深耕的禾同國際法律事務所李柏青律師主講「歐盟CBAM簡述與對我國業者之衝擊」,也安排東和鋼鐵侯傑騰董事長、旭榮集團黃冠華執行董事等二代企業領袖現身說法,以及歐盟認可之查驗證公司德國萊因林琦桓資深技術經理提出專業見解,吸引三青會、電青會、桃青會、新創青年會及營造青等各友會約50位青年業者參與,共同探討氣候變遷永續議題中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交流十分熱絡。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蕭俊參事致詞時表示,歐盟CBAM將在10月起實施,雖然是過渡時期的5個產業和電力,但到2026年後,適用的範圍將會擴大,並將牽涉到我國整體出口,尤其是對歐盟的出口;且除了歐盟外,各國也躍躍欲試,為達到碳關稅的平衡,把國內的內部成本外部化,勢必要求他國廠商負擔與本國一樣的成本,來維持本國業者的競爭力,而這個意義不只是第一波受衝擊的鋼鐵或鋁等產業,也在於其他產業鏈和生產模式中更廣泛的影響,因此歐盟所制定的規則是相當值得製造業者做為參考依據。 

 

歐盟CBAM對業者衝擊 

 

專研國際貿易法相關業務近10年的李柏青律師認為,CBAM不只是環保問題,也是貿易問題,實務上跟反傾銷某種程度很相近,都是計算特定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把全場的耗用成本,經過特定的方法一路分攤到特定的產品上面,分攤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價格或稅務的負擔,以避免廠商轉移到碳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後,用比較低的價格銷回歐盟這類「碳洩漏」的風險出現,並平衡各地生產的碳排成本。依規定,每年5月31日前申報前1年度的產品別排碳量,並抵用CBAM憑證,申報的排碳量亦要經認可之查驗機構認證。 

 

進一步而言,出口商必須請供應商提供投入材料的排碳量,如果原料是從國外進口,也需要國外的供應商提供相對應的資料,倘原料是來自於排碳意識較薄弱的地區,可能就必須敦促這些國外的供應商,了解他們是不是已經作了相對應的碳盤查,以及是否可提供相關的資料。原則上應用供應商的實際排碳量,至於相同材料如來自不同供應商,也必須分開計算。 

 

李律師認為,CBAM憑證其實是相當有創意的設計,其價格會是當週ETS公開市場上的均價(價格)。以往歐盟排碳總量管制如為1億噸,配額分給不同的鋼鐵廠,各廠商用不完的額度可以再拿來市場交易,形成碳交易的價格。現在歐盟已立法逐步減少免費的配額(Free Quota)比例,以後買配額必須在交易市場上去競標,所以每排一噸碳都要花錢。進口商必須要每季監控進口量和CBAM憑證存量是否相當足夠,並保證進口時的碳價就是當週的ETS價格,且不能在價格低的時候大量買進囤積,也無法過度採購,2年沒有使用完畢的CBAM憑證就會被註銷,用不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原價賣回給歐盟官方。 

 

CBAM對貿易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 

 

由於CBAM目前尚為試行階段,李律師相信未來還會祭出更多的指引或法規命令出爐,也相信因為這是全世界首創的措施,所以歐盟執委會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也不太確定實施下去會遇到甚麼樣的問題。他列出幾點個人認會CBAM對貿易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 

 

首先,碳盤查標準的相容性:台灣業者的碳盤查是依環保署的指引ISO14064標準進行,是否跟歐盟的標準相符,主要差異在追溯原材料的部分,一方面要做整廠的碳盤查,另一方面要做個別產品的碳足跡,公司變成同時都要做這兩個盤查;而CBAM施行細則內也有提到,如果一間工廠有好幾個產品大類或生產製程等,就必須分別在碳盤查後進行總數的勾稽,亦即各類產品的碳足跡加總後,必須等於工廠的總排碳量。 

 

此外,也可能延伸出的問題是,歐盟這樣碳稅、碳費的規範有可能會陸續擴散到其他國家,畢竟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例如明年開始環保署可以開始課徵台灣的碳費之後,台灣的製造業面臨,為什麼我們生產的東西要課徵碳費,但越南進口的產品不用課徵碳費,所以台灣也會想推行一套台灣版的CBAM,而我國現行新修《氣候變遷法》中也授權環保署可以實施台灣版的CBAM,後續可能也導致越南、緬甸等國跟進,每個國家都相繼有自己的CBAM出現,也就各有各的碳盤查的標準。如美國標準跟歐盟不一樣的時候,廠商就會相當掙扎,需要思考如何只做一次標準就符合各國家的碳盤查,這就是對於製造商來說會比較有負擔之處。 

 

第二,資料系統之韌性:廠商對於每一個材料的耗用量,是否有相對應的統計,有沒有辦法很準確的掌握到底耗用了多少燃料、輔料、包材及電力等,這些都會在碳盤查裡面被納入,究竟每年使用量多少?以往業者並沒有特別進行統計,少數甚至連買入的資料都沒有,因此這都將考驗資料系統的韌性。 

 

第三,供應鏈安排:不只是原料而已,包括所有投入的材料、前產品(precursor)等,也可能會影響供應鏈的安排。要尋找原料供應商是否能夠提供排碳資料,以及這原料資料好或不好,以鋼鐵來講,70%-80%的排碳量來自於煉鋼,因此找排碳量很高的煉鋼廠買或排碳量很低的煉鋼廠買,對於最終產品的所含排碳量就不一樣。 

 

第四,最終SEE是否有利:亦即出口商算出的SEE是好或不好,按CBAM規則去算,最後出來的SEE「爆炸高」,現在每ETS每噸約80歐元左右,假設依照合法的方法去算出來,產品的每噸含碳量多少,產品要加多少進去,進口商要多付多少錢,直接就是影響整個產品的競爭力;萬一加總之後太高應如何修改,一方面是工業技術上採用低碳方法,資料計算方面有沒有其他方法儘量壓低SEE。 

 

綜合座談 

 

基於歐盟的ETS以及我國證交所推行的碳權交易平台之間的機制如何對接,另外金管會也公告將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應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之資訊揭露時程等諸多措施,產業界感受到很深的「碳焦慮」,如何運用少量的資源解決問題,會中特別邀請東和鋼鐵侯傑騰董事長 、旭榮集團黃冠華執行董事、德國萊因林琦桓技術經理,以及主講人一起就「廠商如何即早因應準備CBAM之實施」之面向,進行綜合座談。 

 

事實上,侯傑騰董事長表示雖然東和鋼鐵於「排碳大戶」之列,但「只要是這方面的事情都願意做」,很早就響應政府的先期計畫;2005年出版第一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09年第一次嘗試執行碳盤查,都走在主管機關尚未強制之前,所以執行「碳盤查」已20年,包括金融業要求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也參加環境產品聲明(EPD)、國際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等,甚至投資風力發電,上述這些認證可謂大同小異,看是要用產品、產品線、分工廠計算以及資料的韌性等,而CBAM,也許就是「最後一槍」,將促使企業競爭的領域有所變化,如以前只能銷售歐洲,落實之後反而可以出口更多國家,危機就是轉機,看在這過程中如何調節,如何開拓機會。 

 

接續是黃冠華執行董事的發言,他點出,好幾年前「快時尚」還是Hot Topic,但今年5月份歐洲議會時,歐洲各城市聯合簽署「反快時尚」宣言,等於是幾年前最夯、他們引以為傲的東西,現在已在歐洲市場被「判死刑」;以供應鏈來說,品牌端最貼近消費者的,所以驅動著製造商往前跑,旭榮服務全世界最先進的品牌,7年前我們公司開始指派專人專職擔任「永續長」一職,任務是讓全公司都知道永續這個概念的價值,這5年內更進行很大的改變,包括公司企業識別(CI)、logo以及主視覺設計完全重新設定,全部變成綠色智能製造的領導者。 

 

他坦言,桃竹苗400多間紡織產業的代工廠,許多有苦幹實幹的技術,但經營模式仍相當傳統,對於工業4.0、E化和智慧化等轉型議題一點興趣也沒,將如何面對後續的碳盤查等挑戰,是需進一步思考的課題。 

 

最後關於驗證的部分,林琦桓資深技術經理從第三方的角度提出建議,他說企業要先靜下心來了解一下自己身處的環境,每一個階段是不一樣的,因為現在環境的議題、永續的議題非常的多,所以就會思考說我們公司所處的環境現在要走的是以美國市場優先還是歐洲市場優先,再來考慮認驗證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因國內的業者開始蒐集內部的相關資訊,要留意主管機關對於數據的要求越來越急,並希望驗證公司提前到3月完成驗證,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廠房已經開始建置資訊平台,每個月定期檢視,而不是等到最後一個月,隔年才開始蒐集,這個時間點是來不急的,即使找到一間公司數據品質不好也拿不出證據,而碳盤查只是健康檢查,沒有辦法減少任何碳排放量,後面還會有其他的標準需要去協助,例如有些鋼鐵業者已經開始用其他的方法學去減少生產上面的排放,甚至運用碳定價的方式要求至少減量,或標定出來某一條產線就是提供某一個客戶等,都是很好的因應方式。(作者為工總國際處資深專員)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