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位於日內瓦的WTO總部,在9月12至15日期間舉辦了一年一度的WTO公眾論壇(Public Forum),這是WTO的年度盛事,今年共邀請來自全球的630位講者,並有來自164個會員國的3,400餘人與會,論壇首日的重頭戲之一就是發布《2023年世界貿易報告》。這項報告分析了全球化的現狀,明確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開始影響貿易流動,包括導致貿易關係的分裂與整合。然而《報告》也指出,儘管全球貿易流動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國際貿易仍在蓬勃發展,這意味著「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說法缺乏有力證據的支持。
許多人認為先前的全球化在方向與做法上,考慮不夠完善,這才使得全球經濟秩序面臨安全與韌性、貧窮與包容性以及環境永續性等三大挑戰,但是,誠如《報告》所指出的,全球化確實帶來貿易開放與降低貿易衝突的實質效益,也讓貧窮率在過去40多年來,急劇下降。此外,貿易自由化也帶來技術進步,並對減少全球碳排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我們認為,面對全球化的正確策略,應該是「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將更多的經濟體、緊迫問題和不同階層、社群的人納入世界貿易的新策略思維中,而非採取忽視,甚至是去全球化的消極思維。
再全球化意味著建立分散化、盟友化和去碳化的全球供應鏈。隨著供應鏈重組浪潮興起,全球製造和生產價值鏈的網絡逐漸朝向亞洲地區,成為令人矚目的「亞洲新鏈」,而區域內的經濟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會員國藉著降低關稅、法規協調等互惠優勢,重組亞洲供應鏈,強化彼此經濟合作,讓整個亞洲區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標竿。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亦點出,數位革命大幅降低服務貿易成本,使得以數位方式提供的服務貿易大幅增長,而環境產品貿易的增速遠大於整體貨品貿易,這些新的貿易發展趨勢,都可能帶來新的貿易成長機會。
面對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或說再全球化的新趨勢,台灣在對外無法加入重要區域經濟協定,對內的市場量能不足與生產製造成本日漸高漲的雙重壓力下,產業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如何在層層制約與有限資源下,突破藩籬與困境,政府與產學界,都應該停步靜心,好好想想如何突破現有的產業發展障礙與貿易保護策略,為台灣經濟發展謀畫出新的發展方向與成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