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自美中貿易戰開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對中國大陸展開多項貿易制裁。再加上疫情影響、俄烏戰爭、地緣政治等多重不確定的因素下,各國產業政策開始轉向保守,使得風靡多年的自由貿易,逐漸朝向貿易保護主義傾斜。然而全球化已是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短期內也難以消逝,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其結構也會轉變成一種新型態。在這趨勢下,企業應思考如何發揮其核心優勢,以鞏固在這波供應鏈重組浪潮中的定位。
文:梁志豪
隨著美蘇冷戰結束,各國陸續消除貿易障礙,加速企業、資金、貨物與人才的全球流動。大型跨國公司在比較利益的原則下,紛紛前往勞動成本低廉的國家布局生產,使一些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貿易及金融流通不斷擴大。尤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立後,這種互惠互利的貿易型態更成功帶動許多新興經濟體發展。由於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愈發成熟,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及運輸時間,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元和實惠的商品選擇。然而,自美中貿易戰開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對中國大陸展開多項貿易制裁。再加上COVID-19疫情影響、俄烏戰爭、地緣政治等多重不確定的因素下,各國產業政策開始轉向保守,使得風靡多年的自由貿易,逐漸趨向貿易保護主義傾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多次對全球化的前景表示擔憂,渠在今(2023)年3月時便提到,未來5年半導體供應鏈將朝向中國及非中國製造的兩極化發展,這將導致晶片成本提高。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雖還沒死透,但也已經瀕危了。(註1)數個月後,張忠謀又重新詮釋當前全球化的定義,他認為原本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國家彼此分工合作,但如今已變成「在不傷害國家本身的安全及科技領先等條件下,才能允許既有的全球化運作。」(註2)
事實上,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就已出現過幾波貿易保護浪潮,但無論在規模或廣度上,都遠不及美中摩擦所衍生的各種貿易限制。由於中國近年在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崛起,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構成潛在威脅。為了維持技術領先地位並強化對中之競爭優勢,華府自川普時期就先喊出「美國優先」口號,透過投入大量資源吸引企業回流,支持國內製造業發展。到了拜登上任後,更接續在這些政策基礎上,加強制裁效力,並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扶植國內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也藉由《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CHIPS Act)來提升美國半導體的研發與製造能力。除了美國及中國,印度也大力推行「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政策,期望將印度打造成電子產品、電動車和半導體的全球設計與製造中心。莫迪政府也在8月宣布對多款電腦產品實施進口管制,以保護印度的資訊製造業。(註3)在歐洲方面,為了防止企業過度外流,歐盟也推出《淨零工業法》(Net Zero Industry Act),期望強化歐洲境內潔淨能源技術製造能力,並透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來保護成員國產業發展。
當貿易保護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主流時,未來很可能會對一些小型經濟體造成衝擊。《日經亞洲》(Nikkei Asia)曾表示,由於製造業的主要競爭力在於產業規模,這會牽連到相對的成本效率,以及發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能力。一些小型的亞洲經濟體如日本、韓國和台灣雖然國內市場規模不大,但過去仍可通過出口貿易來彌補產業規模所需的產能。若歐美都採保護主義產業政策,減少市場准入,勢必會對許多以製造業輸出為主的國家產生影響。(註4)此外,貿易保護也不利於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往,不少已開發國家的企業都看中開發中國家低廉的勞動成本,擴大對其投資,透過建立多國的高效供應鏈,節省生產成本。對於一些新興國家而言,外資的引入可提升國內製造業的動能,擴大外銷市場,進而帶動國民所得上升。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可從已開發經濟體中獲得更成熟的技術,來強化國內產業的競爭力。(註5)然而,倘若各國持續擴大貿易限制,並制定促進國內技術發展之產業政策,即便短期內有助提升國內的製造能量,但長期下來,勢將對原本高度仰賴出口貿易的開發中國家造成深遠影響。
除了對小型經濟體產生衝擊外,貿易保護也可能會提高產品的製造成本。在過去全球化的框架下,企業基於比較優勢的思維,通常會選擇到製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布局生產。然而,當一些已開發經濟體紛紛推出保護性的產業獎勵政策時,製造商便會提高回流生產的意願。但由於這些已開發國家的工資、營運費用都遠高於他國,勢將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從而提高商品的價格。以晶片業為例,目前台積電正斥資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兩座晶圓廠。然而,眾所周知,在美國投產的成本遠高於其他亞洲國家。這也使得晶片廠的建廠時間不斷延長,企業的經營成本也不斷提高,而這些成本未來也勢必會反映在產品價格上。由於晶片用途涵蓋3C、電動車到軍事科技等領域,倘若未來晶片成本上升,這些產品的價格很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貿易自由和保護主義的比較
在貿易自由發展下,各國可藉由降低關稅來消除彼此間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及投資成本。當國家開放市場准入時,雖然會對國內產業帶來競爭,但卻也提供消費者更多商品選擇。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受惠於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FDI)流入,在提升國內製造業品質的同時,也從中獲得較成熟的技術。另一方面,外資的引入也能為當地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進而提升國民所得。當民眾收入增加後,便會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物質需求,無形中將會帶動消費,形成正向循環。中國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後,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全球的紡織服飾、電子科技、傳統家具等產業都先後投入中國生產,使其成為「世界工廠」,也為「阿里巴巴」、「小米」、「華為」等科技公司埋下創立基礎,最終也將自己躍升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經濟效益外,由於企業在思考布局時,往往會將一國的政治局勢和行政效率作為主要考量之一,因此,為了吸引更多外資,各國政府就不得不設法建立一個更優質的經商環境。
然而,縱使自由貿易帶給全球空前的經濟繁榮,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隱憂,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製造業外移。當企業追求成本效率進行跨國布局時,由於生產動能大量遷移海外,這便使得本國的工業基礎逐漸流失,從而衍生產業缺口。此外,在貿易自由化的驅使下,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層面融為一體,彼此產生經濟互賴。一般而言,這樣的經貿鏈結確實穩定,其結構也鮮少會大幅度改變。但是,倘若受到突發性的國際事件影響,仍有可能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COVID-19便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北京當局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在各省實施清零政策,造成生產、運輸、人流中斷,迫使製造延期。由於各國產業長年高度依賴中國生產,因此當供應鏈中斷時,全球經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連帶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俄烏戰火燃起,地緣政治不穩定也成為了自由貿易的新挑戰。由於俄烏兩國都擁有豐富的能源、原料、稀有礦物等關鍵資源,當戰爭爆發後,國際運輸、能源和糧食的供應都受到強烈的震盪,進而加劇全球通膨,歐盟更是首當其衝。由於許多歐盟國家長期仰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因此當俄國中止對其輸出天然氣後,這些國家都不得不積極尋求解方。(註6)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也對貿易自由提出質疑,其表示過去美國所主導的新自由主義經貿政策,雖然為全球貿易創造繁榮;但同時也造成了美國工業基礎被掏空、公共投資嚴重不足、產業供應鏈和就業機會外移的各項問題。而全球經貿一體化也導致國家在傳統地緣政治衝突和人類安全危機(COVID-19等疾病)的影響下,面臨更多挑戰。為此,蘇利文表示,華府正藉由「新華盛頓共識」來保護國內產業發展。政府透過財政補貼來引導各產業政策的同時,也利用限制市場准入與科技封鎖等策略,改善美國經濟體質,並重塑世界政經秩序。(註7)
早在川普時期,華府就以違反禁運規定,並為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提供管道為由,對華為(Huawei)立案起訴。隨後,又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Entity List),限制國內對其技術輸出。到了2022年10月,拜登宣布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的管制效力。對於在生產過程中,有使用到美國技術、機器零件與人才的全球企業,進行出口管制。企業不得將美國高階晶片相關的程式、設備、人才輸往中國。另一方面,華府也透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祭出近4,000億美元的補助,用來發展潔淨能源和綠色技術。根據該法案,凡購買在北美地區組裝且電池符合規範的電動車消費者,皆有機會獲得約7,500美元的減稅額度,以此促使電動車廠商加速調整其電池零組件及原物料的生產布局。同時,為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華府也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CHIPS Act),透過一系列補貼措施,希望將半導體的部分產能從台灣、南韓轉移出去,並祭出超過600億美元的補貼,鼓勵企業在美建造「晶圓廠」。在提升美國晶片製造能量的同時,也降低台海緊張局勢所引發的斷鏈危機。
雖然美國釋出大量補貼,期望藉由投資促進美國的研發創新和生產能力,但外界大多對華府的保護主義政策表示擔憂。因為從經濟層面分析,若各國亦相應紛紛祭出貿易保護主義及手段,這恐會增加企業營運與製造的成本,從而造成價格上揚。例如,北京當局在7月初宣布,為了反制美國的貿易限制,中國將對半導體等電子產品製造所需的鎵、鍺等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其同時表示,若美國和盟友加強限制手段,中國的反制行動也會相對提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報導指出,隨著美中摩擦愈演愈烈,中國將以限制稀土出口的方式,做為反擊美國制裁的工具,這將對電池產業產生衝擊。事實上,中國商務部去(2022)年就曾提議,禁止出口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晶圓的鑄錠技術。由於全球電池製造業的關鍵礦物仍高度依賴中國生產,倘若實施禁令,勢必會對西方國家的太陽能技術與產業發展造成制肘;同時,也會增加國際市場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成品的需求。但北京當局7月宣布的禁令,並非針對太陽能電池的技術,而是對原物(鎵、鍺)的出口限制。由於目前中國掌握這兩種關鍵礦物全球約八成的產量,一旦其減少出口,很可能會導致稀有礦土因供應量減少,而引發價格上漲,這無疑將對華府的圍堵戰略帶來更艱鉅的挑戰。(註8)
其次,若美國持續擴大貿易保護,勢必會減少市場准入程度,這意味著企業僅能仰賴國內需求來消化供給。然而,就美國現況而言,其內需市場並不足以支撐其製造業的量能,企業未來仍會設法爭取外銷來維持生存。再者,保護主義背後往往需要充裕的政府財政挹注,而美國政府結構是典型資本主義下的小政府,財政資源有限,難以支撐沒有國際市場的本國企業或跨國企業,因此,最終仍得重新開放自由貿易。(註9)
除了產業利益外,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也可能會影響其盟友(如歐盟)關係。由於華府正透過巨額補貼來重塑國際供應鏈,這可能也間接影響到日本、南韓和歐洲的產業發展。倘若這些國家無法提供相對豐厚的誘因,將可能面臨企業外流的後果,而這樣的補貼競賽最終除了會讓各國財政緊絀外,也可能會導致彼此間產生經濟利益衝突,從而衍生出更多的分歧,這更不利於全球經貿發展。
新型態的自由貿易
儘管許多大型經濟體正走向貿易保護主義,自由市場概念看似日漸式微,但實際上各國在重振經濟的過程中,仍須高度依賴國際合作。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貿易總額達6,910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24%。在全世界的出口中,中間財的占比依舊穩定,這意味著國際供應鏈並未出現大規模回流,企業的採購決策仍是著重在成本和質量上,這代表縱使華府不斷祭出巨額補貼,但短期內仍難以與中國全面經濟脫鉤。事實上,現今全球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其中一項主因,是因為過往某些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過度集中,加上近年發生的COVID疫情、俄烏戰爭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讓各國認知到供應鏈的脆弱。此外,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使全球供應鏈逐漸朝向多元化、區域化和短鏈化方向發展。全球化並未結束,短期內也難以消逝,但其結構型態可能會有所轉變。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2022年在大西洋理事會中首次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概念,期望將具有戰略價值產品的供應鏈,建立在與美國政治理念相同的國家,藉此減少美國對潛在敵對國家的依賴。這項戰略目前已有初步成效。蘋果公司(Apple)先前宣布將計畫在2025年前,將25%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研調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製造的iPhone出貨量年增65%,產值年增率達到162%。該機構預估,隨著蘋果持續在印度擴產,未來印度組裝iPhone占比將從目前的5%以下,大幅提升至15%。(註10)
除了印度,美國也計畫提升越南在全球晶片製造的地位。拜登總統在9月率團出訪越南,包括英特爾(Intel)、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Google、Amkor、Marvell 等頂尖美國半導體與科技公司也隨團赴越,期望深化與越南的經貿夥伴關係。事實上,英特爾目前已注資15億美元在越南建造半導體廠,用來組裝、封裝和測試晶片。此外,Amkor也在河內建設最先進的大型半導體組裝與測試工廠,而格羅方德則在當地生產智慧型手機、汽車等其他應用晶片。(註11)由此可見,華府正積極加強與其價值觀相近的國家發展貿易關係,來降低地緣政治對美國產業的衝擊,而越南、印度及許多東協國家也因此受惠。
除了友岸外包,「短鏈化」也是各國產業關注的重點之一。疫情期間導致的斷鏈,突顯出集中生產及遠距運輸的風險。為了縮短交貨期,許多企業開始思考以「短鏈」取代「長鏈」的生產模式。《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報導指出,基於地緣政治擔憂,以及中國製造成本持續提高,惠普(HP)計畫將消費和商務筆電的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與墨西哥。由於美國是惠普最大的單一PC市場,透過產線遷移,未來可大幅降低運輸成本,為北美市場投入更多的服務主力。(註12)不過,並非所有產業都適合走向「短鏈化」。由於上游產業(原物料供應)難以分散,因此實現在地化生產的難度較高;相比之下,下游製造較能透過建立供應鏈韌性,縮短運輸成本和風險,以此就近供貨給在地市場。
不論是友岸外包或是短鏈化,都旨在促使各國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網絡,來減少被競爭對手作為武器化的風險,而這種建立更深入、分散和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也被稱為「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隨著供應鏈重組浪潮興起,亞洲地區將成為全球製造和生產價值鏈的中心,進而帶動區域內的經濟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在全球經貿的地位。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自2022年1月生效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未來區域內九成以上的貨品將逐步實現零關稅,並整合成員國間的原產地規則。專家分析,隨著會員國的貨物貿易成本下降,將有助於促進區域產業價值鏈整合,並提振新興國家的經濟復甦。據相關統計,2022年1至11月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對RCEP其他成員的貿易總額超過20%。此外,為了減緩美國對中的貿易衝擊,許多中企也陸續將生產據點移置到其他RCEP地區,期望透過成員互惠機制,加深中國在亞洲的經貿影響力。(註13)不論如何,縱使貿易保護日漸盛行,RCEP的生效仍可被寄望成為亞洲諸國在後疫情時代,提振經濟復甦的一道曙光。
在實現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CPTPP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對產業界而言,可透過CPTPP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消除成員國間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及投資成本,並促進監管協調機制,加速整合亞太區域的經濟發展。此外,CPTPP在7月宣布英國正式成為第12個成員國後,也對許多提出申請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和台灣,展開全面評估與商討。然而,雖然部分CPTPP成員為美國主要盟友,但在缺乏美國的實際參與下,台灣未來能否憑藉半導體優勢成功入會,仍是外界持續關注的議題。
結語
總體而言,經濟發展和政治動態密不可分。冷戰結束後,美國奠定其世界領導地位,不論在科技研發、金融市場、軍事實力等領域,長年都獨占鰲頭。因此各國在經貿往來時,可以單方面專注於降低成本,無需考慮其他風險。然而,在歷經疫情、俄烏戰爭和中國崛起等變化後,各國開始意識到單一供應鏈的脆弱,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從美中貿易戰,到拜登的經濟圍堵戰略中,顯然「地緣政治」已成為當今市場運作的重要基礎。在此原則下,美國先後不惜投下重資,在限制對華出口的同時,也發放高額補貼吸引企業投資,為的就是掌握關鍵技術和供應鏈發展。不過,由於美中經貿短期內難以脫鉤,當華府不斷擴大對中貿易限制時,無形中也對其國內企業造成壓力。此外,中國從5月亦開始對美光祭出禁令,到了8月更是限制鎵、鍺等半導體材料出口。這一系列反擊措施,也提高了雙方博弈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中關係緊張,但雙方並未放棄對話。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8月底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達成初步共識並建立一個「商業問題工作組」,由美中官員和民營企業代表組成磋商機制,旨在尋求貿易和投資問題的解決方案。未來每年也會舉行兩次副部長級會議,首次會議預計在明(2024)年初舉行。雙方都期待透過建立新的溝通管道,來降低彼此衝突升級的可能性。(註14)
全球化已成為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短期內也難以消逝,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其結構也會轉變成一種新型態。在這趨勢下,企業應思考如何發揮其核心優勢,以鞏固在這波供應鏈重組浪潮中的定位。(作者為工總國際處專案經理)
註1 TVBS新聞網,2023年3月17日,「張忠謀談台灣!撂重話「半導體全球化已死」:瀕臨危機」https://news.tvbs.com.tw/life/2070545
註2 工商時報,2023年7月5日,「張忠謀 重新定義全球化」https://ctee.com.tw/news/policy/895278.html
註3 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8月4日,「印度限制電腦產品進口 恐衝擊台灣廠商」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5684
註4 Nikkei Asia,2023年4月14日,「U.S. and EU embrace of industrial policy puts Asia at risk」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U.S.-and-EU-embrace-of-industrial-policy-puts-Asia-at-risk?utm_campaign=GL_opinion&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NA_newsletter&utm_content=article_link&del_type=6&pub_date=20230422093000&seq_num=3&si=18ef0ae8-fb47-436a-a887-215b3647ed38
註5 Foreign Policy,2023年3月24日,「The World Will Regret Its Retreat From Globalization」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03/24/trade-economy-globalization-united-states-china-ira-chips-reshoring-decoupling-industry-china/
註6 產業雜誌第636期,第5-6頁,「全球化變革下的因應之道」,李長泰、花佳正著。
註7 The Washington Post,2023年5月1日,「Eyeing China, Biden official floats a new 'Washington consensus'」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3/05/01/washington-consensus-china-trade-sullivan-protectionism/
註8 The Economist,2023年7月23日,「China hits back against Western sanctions」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07/23/china-hits-back-against-western-sanctions?utm_content=article-link-1&etear=nl_sunday_today_1&utm_campaign=r.the-economist-sunday-today&utm_medium=email.internal-newsletter.np&utm_source=salesforce-marketing-cloud&utm_term=7/23/2023&utm_id=1693643
註9 財團法人中技社,2022年12月,第40頁,「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發展趨勢分析」專題報告
註10 自由時報,2023年8月17日,「供應鏈轉移 印度製造取代中國」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599837
註11 商益,2023年9月11日,「拜登率團出訪,越南將成「友岸外包」晶片製造新基地」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8B%9C%E7%99%BB%E7%8E%87%E5%9C%98%E5%87%BA%E8%A8%AA-%E8%B6%8A%E5%8D%97%E5%B0%87%E6%88%90-%E5%8F%8B%E5%B2%B8%E5%A4%96%E5%8C%85-%E6%99%B6%E7%89%87%E8%A3%BD%E9%80%A0%E6%96%B0%E5%9F%BA%E5%9C%B0-032100264.html
註12 Nikkei Asia,2023年7月18日,「HP to move production of millions of PCs to Thailand, Mexico」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Supply-Chain/HP-to-move-production-of-millions-of-PCs-to-Thailand-Mexico
註13 產業雜誌第636期,第10-12頁,「RCEP生效一週年之成效與未來」,徐遵慈、李明勳著。
註14 中時新聞網,2023年8月29日,「中美商務部成立工作組 每年兩次副部級會議」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829001985-260408?chdtv?utm_source=dable&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recm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