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碳關稅時代來臨,台灣企業如何突圍?
正在加載......
碳關稅時代來臨,台灣企業如何突圍?

589

 

隨著全球碳關稅政策加速推進,台灣也於2022年公布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和相關子法草案。在此背景下,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低碳轉型壓力和國際競爭挑戰;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因為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議價能力偏低、技術升級和融資能力有限,尤需政府和產業界合力提供必要支持。本文將深入剖析全球碳關稅政策發展趨勢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解析台灣碳交易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並從產業聯盟視角提出創新性的突圍策略,為台灣企業尋找定位。

 

文:蔡錦銘

 

 

 

 

隨著全球碳關稅政策加速推進,台灣也於2022年公布了《氣候變遷因應法》和相關子法草案。在此背景下,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低碳轉型壓力和國際競爭挑戰。碳關稅政策將對台灣高排放行業的中小企業帶來顯著衝擊,包括出口成本增加、技術升級壓力、供應鏈傳導效應、市場需求變化、融資困難加劇及合規成本上升等,這些企業在供應鏈中議價能力偏低、技術升級和融資能力有限,抗風險能力較弱,使得供應鏈更加脆弱,需要政府和產業界合力提供必要支持,加強供應鏈協同,共同應對碳關稅帶來的挑戰,增強供應鏈韌性。 

 

危機與轉機同在。氣候變遷法的出台也為台灣企業參與碳交易、開展碳金融創新提供了法律基礎。台灣產業界應積極應對碳關稅,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優化能源結構,深化產業鏈綠色合作,提升碳定價能力,以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步伐,在國際市場贏得新的競爭優勢。本文將深入剖析全球碳關稅政策發展趨勢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解析台灣碳交易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並從產業聯盟視角提出創新性的突圍策略,為台灣企業尋找定位。 

 

碳關稅的起源與發展 

 

碳關稅和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減碳的重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通過對高碳排放產品徵收關稅,提高其進口成本,從而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促進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的發展。碳關稅主要針對能源密集型產品,如鋼鐵、水泥和化工等,根據產品的碳排放強度徵收不同稅率的關稅。為避免貿易摩擦和報復性措施,碳關稅的實施需要在國際層面進行協調,如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制定相關規則。碳關稅的收入可用於支持低碳技術研發、幫助受影響行業轉型升級以及援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等。相對的碳關稅的實施也面臨一些挑戰,如何準確計算產品的碳足跡、如何處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以及如何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協調與合作。此外,地緣政治博弈也對全球碳關稅政策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推行碳關稅,不僅基於應對氣候變遷的考量,也有抑制新興經濟體崛起、重塑全球產業鏈的戰略意圖。中、美、歐等大國在碳關稅議題上的角力,將對全球碳市場的發展和統一碳定價機制的建立帶來不確定性。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6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