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淺析2024年大陸內需消費前景
正在加載......
淺析2024年大陸內需消費前景

589

 

大陸國家統計局5月17日召開例行記者會,說明4月大陸的經濟情況;同一日,大陸人民銀行推出降頭期款、取消房貸利率下限,撥款3千億人民幣幫助地方政府購買成屋去庫存等「房市三支箭」政策。這兩件事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恰好指向同一件事:即振興大陸內需消費,重點在於房地產市場復甦後,民眾對未來有正面預期而「能消費」並「敢消費」,才是大陸內需消費動能增加與否的關鍵。本文即以大陸官方數據為基礎,分析大陸今年內需消費前景。

 

文:黃健群

 

 

 

 

5月17日,大陸國家統計局召開例行記者會,說明4月大陸的經濟情況;同一日,大陸人民銀行推出降頭期款、取消房貸利率下限,撥款3千億(人民幣,下同)幫助地方政府購買成屋去庫存等「房市三支箭」政策。這兩件事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恰好指向同一件事:即振興大陸內需消費,重點在於房地產市場復甦後,民眾對未來有正面預期而「能消費」並「敢消費」,才是大陸內需消費動能增加與否的關鍵。本文即以大陸官方數據為基礎,分析大陸今年內需消費前景。 

 

大陸內需消費回溫了嗎? 

 

根據大陸官方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從交通來看,今年剛過去的5月1日至5日的「五一」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約13.6億人次,日均超過2.7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4.1%。民航方面,全大陸民航累計發送旅客997.1萬人次,日均199.4萬人次,比2019年勞動節假期日均增長11.1%。火車票僅5月1日,全大陸鐵路發送旅客1,189.2萬人次,同比增加123.9萬人次,增長11.6%,創單日旅客發送量歷史新高。至於消費方面,「五一」期間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1,668.9億,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鄉村旅遊1.72億人次,同比增加8.9%;總收入為518.17億,同比增加12.3%。此外,「五一」消費週汽車、家電、家具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8%、7.9%和4.6%⋯。 

 

從這些數據來看,大陸內需消費似乎有回溫跡象。然而,有大陸學者估算,今年「五一」假期人均旅遊支出雖比去(2023)年同期增加,但每日人均消費約113元,僅為2019年的88.5%,並不如預期。大陸官方亦表示,大陸目前國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經濟穩定發展基礎尚不牢固;因此,還必須提出各種刺激消費措施。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大陸內需消費 

 

5月17日,大陸官方公布了前4個月的經濟數據,反映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方面(相關數據請見表1),呈現四大趨勢,包括:(註1) 

 

一、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鄉村市場銷售快於城鎮。1-4月大陸社零總額為15.6兆,同比增長4.1%;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14.1兆,增長4.3%。4月份社零總額3.5兆,增長2.3%,增速相比3月份回落,官方解釋主要是受假期天數減少、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此外,4月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5%,增速高於城鎮1.4個百分點;鄉村地區消費品零售額占社零總額比重為13.1%,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二、服務零售持續恢復,消費活力不斷激發。1-4月大陸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8.4%,受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增速比1-3月有所回落。服務零售額增速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4.9個百分點。假日出門旅遊活躍,帶動餐飲、交通等消費較快增長。1-4月餐飲收入同比增長9.3%,第1季按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3.4%;以提供生活服務為主的平台企業互聯網業務收入增長13.3%。 

 

三、線上消費帶動作用明顯,實體店鋪零售平穩恢復。1-4月大陸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1%,占社零總額比重23.9%,占比較1-3月提升0.6個百分點;對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同比分別增長19.2%、10.5%和9.8%。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電商新模式持續快速增長。此外,1-4月零售業實體店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3%;其中,專業店、便利店、超市零售額分別增長5.7%、4.8%、1.8%。 

 

四、多數商品零售保持增長,部分綠色升級類商品消費需求持續釋放。1-4月大陸商品零售額增加較快的,包括煙酒類(11.7%)、體育、娛樂用品類(13.8%)、通訊器材類(13.2%)、糧油、食品類(9.3%)。4月大陸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0%,從商品類別看,近六成商品類別零售額實現增長,其中,吃類商品延續較快增長態勢,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5%、6.4%和8.4%,吃類商品合計增長8.3%。單位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4.4%,增速比3月份加快0.9個百分點。此外,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4.5%、12.7%和13.3%,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速比3月份加快6.1個百分點。此外,4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增長28.2%。 

 

大陸官方指出,今年以來,各種刺激消費措施,包括年初的冰雪經濟、每個長假的假日經濟,以及文旅消費、數位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都為消費市場的恢復增添動力。但大陸內需消費仍存在一些隱憂,包括: 

 

一、大陸消費增速減緩。整體消費數字雖然增長,但進一步看,社零總額增速呈現逐步下滑,1-2月為5.5%;3月為3.1%;4月為2.3%(遠低於預期的4.6%);創下2022年12月以來最低,也是2023年初轉為正增長後的最低增速。 

 

二、一些特定項目消費衰退。雖然1-4月實體店商品零售額總額是增長的,且其中的專業店、便利店、超市零售額亦呈現增長,但百貨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亦分別下降3.5%、0.6%。販售高價品的百貨店、品牌店零售額的下滑,是否意味著去年以來「消費降級」現象的延續?此外,今年1-4月大陸文化辦公用品類衰退達7.2%,這是否代表大陸企業尚未復甦,以致文化辦公用品採購大量減少? 

 

三、房地產相關產業仍在調整當中。2024年1-4月,大陸住宅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5.6%,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8%,住宅竣工面積同比下降21.0%。與此同時,地產相關消費品傢俱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4月當月同比增長1.2%),且1-4月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雖然同比增長0.6%,但4月當月同比衰退4.5%。顯見房地產相關產業仍未落底。 

 

事實上,今年4月衰退的,除了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2.0%),還有化妝品類(-2.7%)、金銀珠寶類(-0.1%)、文化辦公用品類(-4.4%)、汽車銷售(-5.6%)。因此,雖然整體數據呈現增長,但大陸當局仍表示:「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商品銷售和服務消費恢復較慢,商貿企業經營景氣狀況仍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大陸社零總額為47.15兆,根據大陸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今年1月初估,2024年社零總額將會超過50兆,也就說維持2023年7%以上的增速;前4個月的社零總額增速為4.1%,且從趨勢來看(請見表2),顯然仍有很大政策發利的空間。

 

內需已成為大陸經濟發展主要動力,但政策仍過度著重投資 

 

長期以來,大陸經濟增長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因而產生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失衡。但隨著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對大陸GDP的貢獻逐漸加大:2007年最終消費對大陸GDP的貢獻首次超過投資;2008年最終消費對大陸GDP增長貢獻率為44%。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擴大內需能量、強化國內市場、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雙循環」戰略後,2021年大陸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已超過六成,達到65.4%。2022、2023連兩年大陸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更是超過八成,分別為82.9%、82.5%。2024年第1季,內需對大陸經濟增長貢獻率更達到了85.5%。從這些數字來看,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似乎已由出口轉向以內需消費為主。 

 

事實上,「擴大內需」一直為大陸長期的基本政策;其目的在希望通過「做大做強」大陸市場,以確保大陸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為了進一步增強「內循環」動能,2022年12月14日,大陸公布了共38條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要完成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等三大任務;並指出涵蓋消費、投資、產業、外貿的擴內需八大政策方向。(註2)2022年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甚至明白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大陸所謂的「擴內需」包含投資和消費。過去大陸提出的「擴內需」政策,多集中在可最短時間產生效益,包含製造業、基礎建設,以及房地產為主的投資。然而,過度偏重投資,不但造成許多不符合經濟效益、難以回收的公共建設;同時,強調供給而非需求,造成結果就是產能過剩。2008年大陸為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提出的4兆擴內需政策,雖然刺激了經濟,但也為今日大陸房地產的泡沫種下了遠因。 

 

因此,為了調整一直以來重投資、輕消費的內需政策,大陸近年來不斷提出各種舉措,以期能夠刺激民眾消費。大陸當局甚至將2024年定為「消費促進年」,希望透過所謂「政策和活動」的雙輪驅動,順應消費新需求,發展包括數位、綠色、健康,以及有中國特色的「潮品」,增加新的消費增長點。 

 

然而,本文作者之前曾指出,制約大陸內需消費的幾個結構性問題,包括:家庭負債率過高、失業問題嚴峻、人口「未富先老」等因素,使得大陸民眾不能、也不敢消費;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消費大量流向境外,以及國內市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以致大陸民眾不願消費。換言之,前者是前景不明下的「消費信心不足」;後者是品質不夠優、不方便下的「消費意願不高」。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大陸當局都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因應;例如透過「公轉鐵」(公路轉鐵路)、「公轉水」(公路轉水路)增加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利建立國內市場的一體化;或透過推動所謂「新質生產力」提高產品品質;或鼓勵服務貿易留在境內⋯。但綜觀這些政策,主要是針對「提高消費意願」而非「增加消費信心」。 

 

從根本來看,大陸消費信心不足的主因,最主要是可支配收入不足。根據官方統計,2023年大陸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萬9,218元(人民幣),平均每月3,268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萬3,036元,平均每月2,753元。以美元計算,2023年大陸居民可支配收入約5,500美元,和日本的1.5萬美元、美國的6.1萬美元,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就是說,大陸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仍低於全球水準,且作為消費主體的中低收入群體在全社會收入和財富中的占比偏低;再加上經濟下行、房地產供給過剩導致的價格下跌,致使大陸民眾對消費更為保守。就是說,擴大民眾消費,關鍵是讓民眾可支配所得的增加,並讓民眾恢復消費信心;同時,市場上能夠提供優質產品,才能讓民眾「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但這牽涉到的不只是收入分配的改革,更是產業經濟的調整,並非一蹴可幾。 

 

此外,已成為大陸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的「最終消費支出」,基本上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及公共消費支出兩部分;前者為居民個人直接購買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所花費支出,後者是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用於提供公共消費性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因此,若將居民消費支出從最終消費支出中分離出來,大陸居民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就沒有那麼高。 

 

結論:大陸內需消費動能增加的首要關鍵,是讓民眾「能消費」 

 

總的來說,如何促進民間消費,已是大陸當局的當務之急。事實上,繼去年7月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所謂「促消費20條」)後,大陸發改委3月14日再公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簡稱「以舊換新」方案);這可說是今年初最重要的刺激消費政策。這5方面20項任務的方案,主要包括:一、設備更新。包括重點行業設備、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老舊農業機械,以及教育文旅醫療等設備更新;二、消費品以舊換新。包括汽車、家電產品、家裝消費品的更新;三、實施循環利用。包括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路,支援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進再製造和梯次利用,推動資源再生利用;四、實施標準提升行動。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術標準,強化產品技術標準提升,加強資源迴圈利用標準供給,強化重點領域國內國際標準銜接;五、強化政策保障。 

 

簡單來看,「以舊換新」方案主要包括「設備」和「消費品」的換新。大陸當局表示,2023年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規模約4.9兆,因此,隨著需求的擴大,這將形成一個年規模5兆以上的巨大市場。同時,2023年底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台,汽車、家電的更新,不但能創造兆元以上規模市場,也能促進消費、拉動投資。 

 

5月21日,大陸發改委再提出要加快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擴大汽車、家電、手機等商品消費和文旅等服務消費,加大力道培育打造消費新場景新業態等新成長點。同時,要把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有機結合。 

 

整體來說,在大陸房地產問題仍未解決、經濟仍未轉軌之際,大陸消費動能仍需要時間才能恢復。事實上,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經濟展望報告」,大陸居民消費不振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疫情所帶來的「疤痕效應」仍然存在,居民信心不足,預期較弱;第二,大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墊底;第三,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是居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衝擊民眾財富,以致影響消費意願跟能力。因此,在收入受到影響、就業前景未明之際,再多政策刺激都很難增加大陸民眾非必要性的支出。精確的說,大陸有能力花錢的人目前缺乏信心,而另一部分的人根本已經沒有能力花錢;亦即,如大陸官方媒體所說,如何讓百姓「錢袋子」鼓起來,是消費增長的關鍵。而這一連串的刺激消費政策,特別是房地產復甦「三支箭」是否起到作用,是今年大陸消費前景是否看旺的最關鍵因素!!(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註1 整理自「國家統計局貿經司首席統計師袁彥解讀4月份消費市場資料」(2024年5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405/t20240517_1955780.html。 

 

註2 相關評析,可參見作者2023年《產業雜誌》2月號〈大陸「擴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初探〉一文。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