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產業碳中和聯盟的推動與發展
正在加載......
產業碳中和聯盟的推動與發展

589

 

為能配合政府推動政策,響應以大帶小宣示減量目標,全國工業總會於111年7月8日帶領30家產業公協會理事長舉行「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大會」。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旨在針對碳管理事宜為業界發聲,同時希望藉由產業公協會帶領企業會員,大型企業帶領中小企業的方式,於短期內進行碳盤查與減量工作,輔助企業建立調適應變能力,中期推動固碳負碳及能資源再生循環技術,長期達成因應氣候變遷協助產業永續發展,讓產業順利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

 

文:吳伋

 

 

 

 

由於全球2050碳中和趨勢及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壓力,我國政府開始規劃達到淨零排放的可能路徑,民間也自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聯盟等因應組織;檢視其相關成員,跨領域產業類型涵蓋眾多,而工業界企業規模大小落差大,與之相比更需要類似組織領導。為能配合政府推動政策,響應以大帶小宣示減量目標,全國工業總會(以下簡稱工總) 於111年7月8日,帶領30家產業公協會理事長舉行「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大會」,邀請多位經濟部長官蒞臨指導,大會由時任工總理事長苗豐強、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能源局組長廖芳玲、中小企業處主任秘書謝戎峰等嘉賓,共同進行宣示儀式。 

 

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旨在針對碳管理事宜為業界發聲,成為政府與業者間的溝通平台;此外,也希望產業公協會帶領企業會員,大型企業帶領中小企業,於短期內進行碳盤查與減量工作,輔助企業建立調適應變能力,中期推動固碳負碳及能資源再生循環技術,長期達成因應氣候變遷協助產業永續發展,讓產業順利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產業碳中和聯盟近3年運作規劃情形如圖1所示。  

 

推動現況 

 

為推動產業碳中和聯盟相關事務,維運前兩年主要透過召開研商會議與公協會成員商討推動方向與策略,113年度起成立執行小組,負責總籌引導成員分階段逐步推動任務;另外,也將目前全部的103家公協會成員分成石化、食品、紡織、金屬、機電、其他等6個策進小組,擴大聯盟影響力,並梳理產業現況需求,深化產業鏈溝通。產業碳中和聯盟組織架構如圖2所示。  

 

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於今年正式邁入第3年,獲得產業發展署與其他政府部會支持,在維運管理作業及整體運作機制上,除持續邀請產業公協會加入外,也與成員共同推動執行相關事務,目前運作類型,包括辦理研商會議、服務電子報、課程講習班,以及觀摩交流活動等。 

 

一、研商會議 

 

本項工作以檢討發展「產業碳中和聯盟」整體運作機制為主,111年度目標為媒合企業以大帶小及結合管理顧問機構之籌組機制,相關研商會議之辦理,即找尋公協會成員中的碳管理示範團隊,該年度辦理成果以正隆造紙及紡織業者最具代表性。112年度研商會目標為推動產業鏈模式與導入碳管理步驟,並與有意願的成員合作建置推估產業鏈模式,確認產業減碳需求與給予資源媒合建議,最終如工具機、流體傳動、橡膠,以及電子連接等公協會均有不錯的成果與資訊回饋。延續前述經驗,今年度產業碳中和聯盟研商會議,預定透過6個策進小組來辦理交流事宜,推動重點將以問卷調查方式,透過全聯盟公協會蒐羅產業意見及需求,協助進行自我診斷,掌握公協會成員對淨零永續現況,並根據問卷分析結果規劃聯盟後續任務,提供資源協助;此外,也希望推廣每個成員內部設立永續組織,促進產業淨零排放(E)、強化上下游供應鏈管理(G),以及回應社會責任(S)。 

 

二、服務電子報 

 

針對國外最新碳議題,如各國減碳法案政策、淨零推動策略措施、減碳技術、循環商業模式等資訊,提供成員碳管理諮詢服務。資料蒐集範圍包括各國研議法案或行動方案、國際能源總署IEA、世界經濟論壇WEF、The Conversation、先行者聯盟FMC,以及全球水泥與混凝土協會GCCA等管道,以不定期方式提供聯盟成員碳管理服務電子報。至今已發布10期內容,主題含括無碳鐵、加州淨零碳排政策、混擬土碳排、循環經濟商業優勢、日本GX政策、塑膠業轉型、食品業減碳、綠色引染,以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如第四期「循環經濟帶來的商業好處」,介紹提倡線性經濟模式轉型為循環經濟模式,為公司帶來更多商業性益處,也減少對全球環境影響,確保了減碳經濟中保持高度競爭力;第七期「食品業朝向綠色美味的減碳之路」,審視食品業從上游至下游應如何改善各環節來發揮減少碳排放量最大效益,除了積極投入研發新技術減少生產食物時所造成碳排放量,透過減少食品報廢也可實踐永續發展;而第十期「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過渡階段實行細則淺析」,提供歐盟執行委員會於112年8月17日所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細則概要,業者需申報產品之碳排放量相關數據報告,對超出碳排放配額的產品徵收關稅,促使業者減少生產產品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三、課程講習班 

 

根據我國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已經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的98%以上,這些企業在將來可能面臨揭露碳排、減碳或是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壓力,但大部分卻沒有碳領域專業人員,也不像被環境部列管的500多家廠商,已有申報組織碳排放經驗。為能將減碳技術儘快普及化,聯盟依據中小企業及領頭企業相關產業鏈業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系統講習教材,協助業者學習完成碳盤查工作。 

 

對有意願且對減碳技術有迫切需求,甚至未來可能受碳邊境調整機制影響之產業公協會,聯盟設計一日「講習會」課程,推廣企業會員建立自主碳管理能力,提升推行自主減碳意願。講習會內容包含淨零趨勢分享、ISO 14064-1新版標準說明、企業溫室氣體量化實務說明以及盤查實務演練等(包含碳教學與操作)。兩個年度推動下來,已辦理40場次講習會,參與人數超過2,000人。 

 

而針對領頭企業相關產業鏈業者,聯盟於111年度試辦北中南3場種子人員講習班(5天班),並在112年度調整依產業性質透過公協會成員辦理(3天班),該年度包括電子連接產業、橡膠暨彈性體、工具機暨零組件、流體傳動、高雄市工業會,以及新竹市工業會等公協會均完成訓練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溫室氣體國際發展趨勢、ISO 14064-1:2018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環境部方案介紹與溫室氣體盤查實務、溫室氣體盤查案例演練等。總計辦理9場次,累計超過300人取得訓練資格。  

 

四、觀摩交流活動 

 

辦理碳中和觀摩交流活動,主要希望藉由示範廠技術的建置說明與實地觀摩,協助業界掌握低碳技術應用重點與效益等資訊,進而仿效落實改善,期望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協助產業從低碳邁向無碳,厚植產業淨零減碳實力。本項工作透過公協會推薦,從業界中找尋已經有碳中和推動工作與具體實績會員廠來辦理觀摩活動,迄今為止,聯盟總共辦理8場次交流活動,觀摩地點包括台灣水泥花蓮廠、正隆大園造紙廠、亞洲水泥花蓮廠、中興紡織楊梅廠、大統新創、華拓綠資源、台灣積體電路,以及義美食品龍潭廠等;參訪內容涵蓋業界推動的廢熱發電系統、循環經濟替代原燃料、碳捕捉再利用、廢熱與廢冷回收節能技術、低碳製程、再生能源布局規劃、綠色供應鏈、再生材料加值製造,以及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等。聯盟預計今年度仍將辦理3場次以上的觀摩活動,預期將達成更多的異業間交流,促進成熟減碳技術的相互學習與經驗傳承。

 

未來發展 

 

產業碳中和聯盟組織將業界碳管理需求與困境反映給政府部門,並引領產業逐步邁向碳中和;政府部門可以相關回饋訊息進行通盤考量,規劃出完整的政策與鼓勵資源。依照產業聯盟既有的研商會議、服務電子報、課程講習班,以及觀摩交流活動等的辦理情形,均達成預定效果,因此未來仍將以此作為維運基礎事務,同時考量下列方向,提升執行品質以達成產業需求。 

 

一、國內除了重點產業與被環境部列管業者外,其餘企業對碳管理的導入幾乎僅處於盤查階段,後續的延伸作業仍未展開。因應國際供應鏈碳管理需求,碳的量化計算與原料(產品)資料有關,可考量引進相關資源,協助產業建立生命週期碳資訊,或是快速量化產品碳含量方法等,以利後續接軌國際。 

 

二、有鑑於中小型企業對於節能減碳之相關規劃及技術建置等,仍處於觀望階段,一方面是專業技術人力不足,亟待具備規模及成熟技術之大型企業提供技術協助與經驗分享,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給予資源援助及技術輔導;緣此,持續透過觀摩活動向產業示範廠學習,可說是中小企業邁向碳中和目標的首要工作。 

 

三、藉由過往編撰產業溫室氣體輔導人員專業訓練課程經驗,委託各公協會成員推廣辦理與核發上課證書,擴散專業訓練認知;同時增加專業性減碳技術課程,例如電力、照明、空調、壓縮空氣、泵浦、風機,以及鍋爐系統等概念的教學訓練應陸續增加,方能滿足產業界實際需求。(作者為工總綜合企劃處資深經理)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