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從大陸20屆三中分析在陸台商的機遇與挑戰
正在加載......
從大陸20屆三中分析在陸台商的機遇與挑戰

589

 

決定中共重要路線的20屆三中7月15-18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總體來看,從20大到20屆三中,可以說是中共再一次的宣示:一、大陸將走一條有別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二、中共將建構一個全球更依賴大陸、但大陸減少對西方依賴的全球產業供應鏈;三、中共已為即將到來的美中貿易戰「2.0」版做準備。本文透過對2萬2千多字、共60條《決定》的爬梳,聚焦並分析未來大陸經貿政策路線,以此掌握大陸台商可能的機遇和挑戰。

 

文:黃健群

 

 

 

 

7月15-18日,決定中共重要路線的20屆三中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總體來看,從20大到20屆三中,可以說是中共再一次的宣示:一、大陸將走一條有別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二、中共將建構一個全球更依賴大陸、但大陸減少對西方依賴的全球產業供應鏈;三、中共已為即將到來的美中貿易戰「2.0」版做準備。 

 

此外,大陸國台辦表示,將依《決定》完善對台工作機制、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讓「台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會」。然而,不可諱言,隨著歐美對大陸日趨防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有升高趨勢;對台商來說,勢必面臨新一波的挑戰。本文透過對2萬2千多字、共60條《決定》的爬梳,聚焦並分析未來大陸經貿政策路線,以此掌握大陸台商可能的機遇和挑戰。 

 

20屆三中不只強調「發展」,還重視「分配」 

 

中共每一次的全會都有主要任務,自1978 年11屆三中全會拉開大陸改革開放的序曲後,歷屆三中全會通常標誌著經濟政策方向的重大調整和新發展戰略的提出。中共指出20屆三中全會和11屆三中都具有「劃時代意義」;但無論從情境和結構比較,20屆三中和11屆三中呈現根本性的差異。 

 

首先,在國內情勢方面,1978年中共11屆三中召開時,大陸剛結束10年文革,中共新的領導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毛澤東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進入全面的翻轉。但中共自2012年18大以來,高層領導並未有太大變動,因而經濟政策或有調整,但路線基本仍維持相當的一致性。其次,在中美關係方面,11屆三中時期中美關係正處於加溫上升期,且會議召開後約兩周,也就是1979年1月1日,中美不但簽訂了建交公報,1月28日中共實質領導人鄧小平展開訪美行程,啟動了將近40年的中美合作榮景;現階段的中美關係雖然有合作,但在美國「屠龍派」已成為民主、共和兩黨共識時,美中關係本質上呈現更多的競爭甚至對抗。最後,在國際環境方面,11屆三中時期,基於比較優勢下的全球產業分工及自由貿易正處於發展的起點;然而,歷經40年後,美歐等西方國家在認定大陸依託經濟全球化體系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無視並規避WTO規則,且採取不公平、補貼、侵犯智慧財產權等非市場與扭曲的貿易政策,以致造「中國衝擊2.0」影響美歐國家的經濟及就業;基於此,美歐等國不但開始反思經濟全球化的缺失,並展開對中國的圍堵與封鎖。 

 

因此,如果要進行更有意義的對比,比較習近平上任初期的2013年18屆三中和今年20屆三中,可更清楚看出習近平經濟路線的轉折方向。 

 

18屆三中會時中共認為,大陸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階段,存在的最突出最根本的問題還是「發展」問題;因此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透過「全面深化改革」,以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共宣布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2022年中共20大再定調,大陸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持續推動發展固然重要,但更要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習近平多次強調,「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要並用,並在「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前提下,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透過不斷的辯證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的現代化。 

 

也就是說,18屆三中和20屆三中都強調「改革」,18屆三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20屆三中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這個所謂的「改革」,更多著重頂層設計而非只聚焦經濟路線;且由於政府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中必須起到更重要作用,因此帶有「大政府」思維。不同的是,18屆三中較多著重在「發展」,20屆三中更多著重在「分配」。 

 

20屆三中指陳的產經政策方向 

 

18屆三中和20屆三中都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基於此,檢視三中全會公報《決定》,其中提到和經濟體制相關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部分包括「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第5條)、「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第6條)、「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第7條)等三大政策重點。第二部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的「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這部分的政策重點包括「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第8條)、「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位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第9條)、「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第10條)、「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第11條)、「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制度」(第12條)等五大政策重點。 

 

一、有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 

 

提到「市場」和「政府」關係,《決定》在談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一開始就強調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有論者認為,18屆三中強調的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屆三中強調的是「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由18屆三中的「決定性」到20屆三中的「機制」,意味「市場」作用將弱化;但由於中共20大才提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應該只是敘述上的簡化,並不能就此論斷中共已將決定弱化「市場」的作用。 

 

進一步看,18屆三中和20屆三中都提到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20屆三中還多增加了一個「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中共20大時就強調,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換言之,中共認為透過市場進一步的規範,有利於企業、特別是外商投資。 

 

二、有關「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的重點 

 

《決定》中提到「經濟高品質發展」這個任務時,強調要「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所謂的「新質生產力」。 

 

中共強調,這個作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以及「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同時「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的生產力,將透過傳統產業的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以及未來產業的布局,實現大陸產業從跟跑、併跑、到領跑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決定》指出,為推進新質生產力,要「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換言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政府仍扮演相對積極主動的角色。因此,《決定》中指出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新興戰略型產業,以及大陸工信部今年7月初公布的下一步要聚焦的未來產業,包括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科技、原子級製造、深海空天開發等,都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在陸台商可能的挑戰和機遇 

 

一、挑戰:大陸市場經濟體制存在活力不足等問題 

 

18屆三中時,中共認為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1、市場秩序不規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2、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後,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並存;3、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4、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20屆三中,中共則認為,現存主要問題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總體來看,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 

 

換言之,除了無法操之在己的國際因素,上述大陸存在的問題,對在陸台商來說都是挑戰。事實上,這些問題歸納來看,就是市場活力不足,關鍵則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決定》提到,「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因此,雖然中共一再強調要「放得活」又「管得住」,但「放」和「管」之間要如何理順、如何取得衡平?以致不會出現11屆三中以來「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困境,這極大地考驗大陸當局的治理能力。 

 

二、機遇:政策引導下特定產業將獲得政府資源及市場機會 

 

對中共來說,透過「融合發展」,鼓勵在陸台商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是既定政策。也就是說,符合大陸國家發展戰略下,在陸台商將獲得更多機會。可以預見,在「高質量發展」、「自主創新」、「新質生產力」等主旋律下,大陸當局將一方面鼓勵傳統產業台商引入新技術和新工藝,使其產業朝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升;另一方面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技術研發支持,鼓勵台商投資數位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量子、腦科學等未來產業。 

 

由此來看,對具研發能力、擁有高新技術的台商來說,其在大陸將獲得更多政府資源及市場機會。但在大陸本土產業快速崛起,以及加速推動進口替代政策下,對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台灣企業來說,除非產品具有不可取代性,否則對低附加價值、技術門檻不高的台商來說,勢必透過產業的升級或在地化布局,才有機會繼續參與大陸市場。也就是說,台商在由原本成本考量轉向內需市場考量下,將加速在陸台商的在地化鏈結。此外,大陸台商將隨著大陸產業政策,群聚在特定區域;例如東南沿海的大陸台商,將可能轉移到中西部、各地自貿試驗區,特別是福建、海南等對台先行先試地區。 

 

結語:未來兩岸經貿圖像,將產生巨大的改變 

 

對在陸台商來說,雖然美中的持續對抗,會讓在陸台商由「左右逢源」變成「左右為難」;與此同時,大陸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下的企業升級、共同富裕願景下生產成本的增加,都是增加在陸台商的成本:換言之,上述挑戰都將形成「推力」。然而,中共20大以來揭櫫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下的產業升級、強化內需市場等戰略,對在陸台商來說,都將是一個新的契機;亦即將形成「拉力」。 

 

基於此,再檢視兩岸經貿關係的變化,可以預知:在中共加大推動進口替代政策下,大陸勢必減少自台灣進口低附加價值、或足以自給、或另有進口來源的產品;與此同時,中共將透過政策優惠及市場誘因,更積極吸引具關鍵技術、能生產關鍵零組件的台灣企業赴陸投資。也就是說,隨著大陸對台灣產品進口需求的減弱,兩岸貿易依存度將逐漸降低;但選擇赴陸投資的台商,將透過股權、技術而非僅是過去的供應鏈合作,選擇加入紅色供應鏈。由此來看,未來兩岸經貿圖像,將在「拉力」和「推力」的相互拉扯下,呈現巨大改變!(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