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AI 管制崛起,企業該如何避開法律風險
正在加載......
AI 管制崛起,企業該如何避開法律風險

589

 

6月初在台北的Computex十分地「AI」,讓全球科技界的目光都轉移到台灣。不過,在Computex結束後幾天,就傳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及司法部達成共識,開始分工對微軟、OpenAI及輝達進行反托拉斯調查;法國競爭法主管機關7月初也對輝達進行反托拉斯調查。本文嘗試解釋為何幾個國家競爭法主管機關這麼快出手介入還未真正成形的GAI營運模式,及其他潛在可能的競爭法所關注的態樣;以及檢視當前台灣業者的國際競爭法風險;最後簡單說明國內企業該如何避開競爭法及其他相關的 AI 管制風險。

 

文:林欣吾

 

 

 

 

6月初在台北的Computex十分地「AI」,幾位出身台灣的科技人,協同台灣最具國際優勢的半導體及伺服器供應鏈,讓全球科技界的目光都轉移到台灣。不過,在Computex結束後幾天,就在大家一致看好AI的熱絡發展前景時,就傳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司法部達成共識,開始分工對微軟、OpenAI及Nvidia(輝達)進行反托拉斯調查;無獨有偶,法國競爭法主管機關7月初也確認對輝達進行反托拉斯調查。 

 

這波AI的熱潮,起源於2022年底Open AI推出ChatGPT。2024年元月,MIT 史隆管理學院公布對超過500位企業高階主管的調查結果(註2),說明大家對如何利用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 GAI)創造價值與獲利,還沒個譜;但確有80%的企業高階主管同意這是當代人中最具變革性的技術,絕大多數企業也將會開始投入資源。經濟學人在2024年5月報導,Google、微軟與亞馬遜在今年第1季已經投入400億美金到GAI相關議題(註3),同時估計加上Meta,總共2024年可能投入達2000億美金。這些新近的調查,顯現出許多企業主將GAI視為一項重要技術變革,同時也都採取積極作為投資、投入創新應用,爭取創造獨特市場優勢地位。 

 

很明顯地,生成式AI的發展,還只是非常初期階段,但是它變化快速,幾乎每月都有新模型新應用出現;在數位經濟出現之前,競爭法主管機關對這類新興技術,通常採取較寬鬆的態度,讓相關市場能有比較大的空間發展起來,然後再出手維繫或重整相關市場競爭秩序;例如美國通信端正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230條的存在,為促進當初剛出現的網路產業,降低新創事業進入門檻即為理由之一。但是,這次顯然幾個主管機關已覺得不能再等到GAI的相關市場發展走向與產業結構確立後再出手介入,而是在目前這發展初期就開始進行調查與提醒。另一方面,由於AI應用潛在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重大,過去兩年來,各方對管制 AI 議題的關注,不僅只以競爭法介入企業投資行為,還有其他競爭法違法行為態樣、個資法、著作權法及為 AI 特別制定管制法案的討論與出現。 

 

在這波AI熱潮下,台灣在台積電的領軍下,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位居關鍵地位,後續台灣的產業發展政策,除了得持續維繫AI相關產業的競爭力,還必須持續擴大各行各業應用AI來提升競爭力。那麼台灣的企業們,在抓住及加緊跟進AI全球機會與趨勢下,該如何避開前面所提種種管制所帶來的風險呢? 

 

本文以下將首先嘗試解釋為何幾個國家競爭法主管機關這麼快出手介入還未真正成形的GAI營運模式,及其他潛在可能的競爭法所關注的態樣;接著,將以此借鏡,檢視當前台灣業者的國際競爭法風險;最後,延伸競爭法法令遵循的經驗,簡單說明國內企業該如何避開競爭法及其他相關的 AI 管制風險。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8月號)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