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淨零目標的實踐有賴於資訊的透明度,尤以歷經30餘載的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驗證與所衍生碳足跡的調查已是企業經營重要基本資訊,亦是政府氣候治理、產業製造生產、供應鏈採購、碳關稅對應,以及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投融資的重要溝通語言與指標。本文從國內外氣候法制對應、WTO規章與CBAM對應之經貿法規視角、永續供應鏈碳中和與範疇三排放揭露、產業碳定價政策下綠色製造轉型、以及綠色金融淨零脫碳轉型之影響五大面向,總體性的探討碳排放與碳足跡的趨勢及應用,並提出對我國產業的結論與建議。
文:連振安
人類社會發展自第一次工業化革命末期(1850年)確立以燃煤為機械動力取代人力的生產作業方式之後,直至近年所有包含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數位科技所帶動的第四次工業化革命;吾等已觀測到2023年「人為所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以12.5萬年來最驚人的速度增長外,更導致全球平均溫升幅度相較第一次工業化革命時期水準逼近甚或逾越1.5℃關卡(註1),這進一步使得社會與經濟層面產生程度不一的損失與損害。為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與轄下《巴黎協定》在各國支持下集體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於本世紀末控制溫升較工業化時期不逾2℃,並進一步追求邁向1.5℃。此「以1.5℃為目標的路徑」即成為 2023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UNFCCC COP28締約方大會總結「阿聯共識」(UAE Consensus)淨零轉型措施的關鍵,包括:「1.5℃任務路徑圖」(The Roadmap to Mission 1.5℃)及所帶動的全球脫碳加速器(Global Decarbonization Accelerator)(註2)。此前揭解決人類當前氣候危機的企圖心與積極作為,則是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DGs)相結合,成為國家與企業在永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依循國際間追求1.5℃任務的發展路徑,在2050年前後達到淨零排放已是各國承諾應予以履行的重要工作。而淨零目標的實踐則有賴於資訊的透明度,尤以歷經30餘年的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驗證與所衍生碳足跡的調查已成為企業經營上的重要基本資訊,亦是政府氣候治理、產業製造生產、供應鏈採購、碳關稅對應,以及金融機構與投資者投融資的重要溝通語言與指標。因此,不管是我國自2015年原制訂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再至2023年所修訂完備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之2050年淨零目標、碳排管理及碳定價內涵;或是國際間永續報告書所涉相關指引要求;再至以產品碳足跡為基礎的綠化供應鏈碳排資訊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之產品碳含量(產品單位重量排放強度),皆可能涉及不同範疇、不同氣體別,與不同應用目的之使用。對於我國產業以經貿導向為主的發展型態來說,在原有經營管理的執行層面上,對於不同位階法令要求、經貿法規對應、供應鏈碳中和管理、脫碳投融資,甚或推展綠色工業化有利環境上,已是各階層企業所應積極面對的發展趨勢,也是進一步評估外部/內部碳成本、掌握他國市場准入條件與否的關鍵。
本文以五大面向,包含:國內外氣候法制對應、世界經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章與CBAM對應之經貿法規視角、永續供應鏈碳中和與範疇三排放揭露、產業碳定價政策下綠色製造轉型、以及綠色金融淨零脫碳轉型之影響,總體性的探討碳排放與碳足跡的趨勢及應用,並提出對於我國產業的結論與建議。
(詳全文 請見工總產業雜誌113年0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