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菲律賓是東協第二大人口國,2023年已達到6.7億人口,其中1.15億為年輕勞動力,不僅適合作為一個龐大的市場,這些大量且使用英語的人才,更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因此,工總於今(113)6月28日舉辦「2024菲律賓電動機車產業商機研討會」,由工總許介立常務理事主持,邀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林德生主任秘書、中華經濟研究院徐遵慈主任、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蘇雍翔秘書長、信通交通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黃安正總監、ACETECH Electronics Corp.蔣隆文總經理,帶領與會業者一同探討菲律賓電動車產業發展機會。
文:陳以珊
近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表現,不只越南一枝獨秀,菲律賓經濟增長率亦優於多數國家,甚至在2022年的GDP總值追趕上馬來西亞,國家間的貿易地位變化已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東協第二大人口國,菲律賓在2023年已達到6.7億人口,其中1.15億為年輕勞動力,不僅適合作為一個龐大的市場,這些大量且使用英語的人才,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可望承接製造業,成為新的亞洲工廠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今(113)年11月即將舉行的「2024臺菲產業鏈結高峰論壇」前,工總於6月28日先行舉辦「2024菲律賓電動機車產業商機研討會」,由工總許介立常務理事主持,邀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林德生主任秘書、中華經濟研究院徐遵慈主任、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蘇雍翔秘書長、信通交通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黃安正總監、ACETECH Electronics Corp.蔣隆文總經理,帶領與會業者一同探討菲律賓電動車產業發展機會。
菲律賓經濟趨勢與投資機會
菲律賓2022年對外貿易總額約2,162億美元,出口額790億美元,進口額1,372億美元,呈現逆差之勢。以東協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仰賴程度來看,菲律賓落後新加坡、越南、泰國,係因菲律賓過往重要產業別為服務業,是以服務為導向的經濟體,而並非高度倚賴貿易的國家。為了增加對外貿易條件並促進出口,菲律賓近年強化發展製造業,並祭出政策急起直追。倘就經濟複雜程度來看,菲律賓在服務業和供應鏈的建構方面,在東協中排行第四,僅僅次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並領先越南、印尼。
事實上,菲律賓在2022年選舉後,隔年便開展了五年期經濟發展計畫,一方面促進菲律賓整體經濟發展,一方面也擇定菲律賓兼具潛力與發展優勢的重要產業,並設定經濟成長目標,預計2024至2028年每年成長幅度可高達6.5至8%。倘依循前幾年的發展脈絡,即可發現該目標對菲律賓而言並非完全不可行,加上菲律賓政府近年推動工業2.0,積極強化製造業之技術能力,也因應全球數位化時代來臨,協助勞工技術升級。在能源方面,眾所皆知,菲律賓電費費率相當高昂,不論是前後任政府均致力於改善能源結構,降低能源價格,小馬可仕更表示將致力推動潔淨能源,相關政策都牽引著電動汽、機車往後的發展。除了對內推動產業發展,對外的貿易政策也與之銜接,諸如簽署一項項貿易協定,創造更優渥的貿易條件,讓進駐菲律賓的外資充分利用FTA所享有之關稅優惠,建立對外出口的生產基地。其實,菲律賓本身即是受惠於FTA的重要經濟體,更因RCEP收穫更大的經濟成長動能,特別是在農產品、汽車零組件、成衣等產品這些出口品項。
進一步觀之,菲律賓在2022年的進口來源國,包含中國、印尼、韓國、美國,皆為簽署東協+1的FTA國家,而美國,是菲律賓重要經貿夥伴,除因過往的殖民關係,先前也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除了泰國外的另一個盟友。由於小馬可仕政府上任後積極出訪,美國、日本已承諾將加大投資比重,菲律賓也希望把握供應鏈轉移的機會,透過本身的關稅優惠與RCEP優勢,逐步修改外人投資法規,建立綠色通道,簡化投資申請,以乘勝吸引外資。其中即包括降低外人投資持股比重,調整電動車進口限制,使菲律賓製造業與服務業在疫後有明顯增加。在雙邊的戰略性合作中,美國、日本也答應協助菲律賓改善基礎建設,可視為台灣未來強化國際合作的切入點。除了FTA因素,美國、歐盟將持續給予菲律賓GSP優惠,因此即便沒有FTA關係,仍可透過GSP機制下的關稅優惠從菲律賓出口。
菲律賓電動車產業商機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頻仍,淨零碳排成為產業集體共識,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產業政策,投入資源發展潔淨能源與綠色技術,菲律賓也不例外,積極制定電動車發展目標,2022年提出策略優先合作計畫(SIPP),強化綠色生態系,並針對電動車零組件、充電設備、技術能源提供不同的補助和稅務優惠,以促進整個菲律賓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未來也希望電動車滲透率達到15%,10年後製造40億個電動車零件⋯等,因此,為了加速車輛轉型,自生產端或銷售端都能從油轉電,可望菲國政府提供製造商更多激勵措施,亦可期待日後在整個新能源領域有更多表現。
根據菲律賓統計,2023年首季電動車銷量與2022年相比成長500%,預期2030年電動車將超過660萬台,當中絕大部分為二輪車,比例占83%,估計為550萬輛。由於菲律賓交通易堵塞,加上首條地鐵還在起步階段,目前仍以捷運與公共巴士為主,大眾也習慣以二輪車代替部分大眾運輸,使得機車產業蓬勃發展。僅是2022年註冊的機車便有850萬台,顯示菲律賓電動機車市場潛力之巨大,預期2023年整年電動二輪車銷售可達250萬台,銷售金額達到41.2億美金;倘以每年複合成長率5.43%來計算,到了2027年,市場規模則可達到50.9億美金,十分可觀。
在菲律賓的鄉村地區,吉普尼是常見的交通工具,全國約有23萬輛台,占公共運輸市場的60%。與其他由政府推動的公共運輸不同,大部分吉普尼屬於私人駕駛,註冊後即可自行營業,因此在馬尼拉市區隨處可見。隨著經濟發展與高漲的轉型意識,菲國政府希望協助吉普尼過渡到現代化,並集中執照以達統一管理,便自10年前開始倡議,包括以合作社的方式運作,歷經重重挑戰後,終於在今年4月才取得初步進展,惟目前只有3%吉普尼成功轉型。其實Achtech便是看到其中商機,協助吉普尼進行改裝和更新,針對目前傳統引擎碳排放無法達到國際要求的部分,進行電動化改造,也創造一段緩衝期,一來能支持吉普尼的繼續運行,也能滿足大多民眾的通勤需求。蔣總經理認為,菲律賓有大量鎳礦可提煉製成電池,但是當地缺乏本土製造商,90%的電芯及組裝電池均依賴中國進口,加上菲國人對電池循環與化學的了解相對低,不只市場的改裝需求巨大,也存有廣大的維修服務商機。 吉普尼是菲律賓最受歡迎的公共運輸工具,占所有已註冊公車的60%。
台菲產業合作機會
台菲從過往至今一直都是彼此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雖然未及越南來得密切,但越南因2022年下半年大量外資湧入,造成缺工限電窘境,逐漸有外資持保留態度,台商也不再蜂擁越南,自去年開始也根據不同國家、產業,尋找更適當的投資地,此時正是重新了解菲律賓產業的好時機。目前,在菲律賓投資案,美德醫療、緯創、金寶、光陽、裕隆、中租控股⋯是較大的投資案,服務業的代表性企業則有統一,還有10多家銀行在當地設立分行,產業別及樣態相當多元,其經營和投資模式,將是台灣廠商未來進軍菲律賓市場或生產基地非常務實的參考。
隨著全球情勢發展,供應鏈不斷轉移,台商可以利用本身優勢,加強與菲律賓產業合作,共同發展供應鏈的安全韌性。除了GOGORO已擴展至菲律賓版圖,並與ALAYA合作發展B2B電池交換系統外,台達電亦在菲律賓設立充電樁。目前在菲律賓,HONDA和YAMAHA是主要的摩托車品牌,其中HONDA的市場份額約為42%,已被多數東南亞人視為摩托車的代名詞,是知名且成功的企業。然而,目前日商在電動摩托車轉型方面的投入和決心尚顯緩慢,這也為台商進軍該市場提供了機會。
此外,由於東南亞特殊豐富的地形與環境,二、三輪車成為當地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根據不同路面和排水情況,各種車型都有其適用之處,市場上絕大多數的二、三輪車種都來自同一家廠商的製造與設計。因此,欲發展摩托車市場的廠商未必要放棄三輪車的商機,反而可以將二、三輪車納入綜合考量,從而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蘇秘書長也表示,台灣出口歐盟市場,有兩項第一,「一為半導體,一為電動自行車」,並認為台商企業在電動車產業可以有更多著墨,像是提供一站式採購解決方案,如ECU、VCU、MCU、Sensor、IOT設備、ADAS,尤其ADAS可以用於兩輪車,實務已有電動腳踏車使用,可料未來電子化需求繼續增長。(作者為工總國際處資深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