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服務網 -- 工總發表2024年白皮書
正在加載......
工總發表2024年白皮書

589

 

全國工業總會於今年9月20日召開記者會發表白皮書,由理事長潘俊榮、監事會召集人苗豐盛、副理事長何壽川、秦榮華、陳進財、詹正田、侯傑騰聯袂主持。今年的白皮書分7個單元闡述,共提出39個議題、148項政策建議。在第一章的總論中,以「迎向曙光」為題,提出7項重塑台灣產業的關鍵策略,包括:「重構有利於台灣社經發展的產業生態」、「強化基礎建設韌性」、「建設台灣為國際供應鏈新核心」、「重建兩岸和平新格局」、「務實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以國安角度檢視移民及人才制度」、「制訂兼顧公平、可行及產業競爭力的碳費制度」,期望政府正視並納入政策制定參考。

 

文:編輯部

 

 

 

 

自2008年以來,工業總會持續秉持創新、服務及關懷的核心理念,發揮產業代言與智庫角色,積極主動以「政策建言」白皮書向政府反映產業問題、提出各項建議,其目的就是希望讓台灣持續保有核心競爭力與良好的產業經營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與人才,共同創造台灣的經濟成長。今年第17度出版白皮書,針對產業發展、能源暨環保、賦稅暨金融、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與智慧財產權等問題,提出39個議題,148項政策建議,供政府參採。 

 

今年上半年的台灣有兩件大事吸引國際關注:一是台灣在國際高度關注下,順利完成總統及國會選舉。二是輝達、超微、高通、英特爾、安謀、美超微等AI晶片重量級企業領導人齊聚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為鞏固AI時代的國際合作供應鏈深層布局。這兩個事件象徵台灣正處於新產業革命與地緣政治角力的浪尖上。面對經濟典範與國際權力競爭的大時代。此時,是重塑台灣的關鍵時刻。 

 

為充分掌握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以及各個不同產業在政策需求的取向與優先順序,今年工業總會特針對所屬的省市工業會、食品工業、紡織工業、化學皮膠工業、機電工業、金屬工業、一般工業、建材工業、營建工程工業、特區工業等十大類產業會員公會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產業界認為缺工、減碳政策、產業轉型、能源政策、缺人才及兩岸關係等6項議題是當前的最大挑戰。 

 

今年,適逢賴清德總統就職,任命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組成行動創新AI內閣,推動「國家希望工程」的重要時機,因此今年白皮書以「迎向曙光」為題,首先整理出4項目前台灣產業發展的主要課題,分別為: 

 

一、台灣產業失衡加劇,M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我國資訊電子、金屬電機、化學及民生等四大工業結構,資訊電子工業持續呈現增長,而金屬電機、化學及民生工業增長速度不如前者。近10年,位居首位的資訊電子工業收入成長(38.5%)與落居末座的化學工業收入成長(4.2%)相比,兩者差距將近10倍。 

 

二、基礎建設落後,五缺出現新挑戰 

 

根據今年本會針對十大產業的調查結果,缺工及缺才是許多產業共同關切的重大議題。此外,儘管缺水和缺電在調查中並未如缺工及缺才急迫,然而能源及水資源是台灣基礎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存在水、電儲存及供應韌性不足的問題。尤其台灣未來要積極發展AI產業,那就必須嚴肅面對這個課題。 

 

三、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活動的限制增加 

 

眾多企業領袖認為,地緣政治衝突是台灣工業製造最主要的威脅。不論是中國大陸考量兩岸局勢宣布中止對ECFA早收清單產品的關稅減讓,或是美國基於國安因素宣布對高新科技產品實施出口管制,這些限制無疑都對企業的兩岸及全球布局造成影響。 

 

四、產業淨零轉型 

 

課徵碳費涉及產業競爭力與國際貿易公平性,如果配套不足,不僅無法協助業者實質減碳,更可能對產業造成不公平的競爭,因此碳費制度的制訂與實施是今年產業界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對此,綜整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提出7項重塑台灣產業的關鍵策略,包括: 

 

一、重構有利於台灣社經發展的產業生態 

 

希望透過協助傳產轉型、改革過時稅制、營造新創環境等三方面的努力,來幫助台灣產業調整結構並找到新的成長動能,以及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二、強化基礎建設韌性 

 

面對能源、供水不穩定對產業帶來的衝擊,政府應強化電力、水力體系韌性。最近政府已宣布將加速完成「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提前於2028年優先完成關鍵區域及民生相關關鍵工程,期盼政府發揮高效執行力,確保各項計畫與工程如期完成。 

 

三、建設台灣為國際供應鏈新核心 

 

在地緣政治的當下,台灣應充分利用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確保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建議政府應透過各種政策與方式,鼓勵國內外企業在台灣設立區域總部,進行高附加價值研發。 

 

四、重建兩岸和平新格局 

 

與中國大陸建立良好的經濟關係,不但可以讓台灣企業有機會布局全球、行銷世界;更是讓台灣永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美中、台美對話管道暢通的國際新情勢下,台灣企業界多希望兩岸關係能夠穩定、能夠發展,以及能夠合作。 

 

五、務實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 

 

產業界期盼政府從實務面和制度面打好產業AI化的基礎,實務面應強化輔導,協助產業落實數位轉型、導入AI應用,法制面則審慎制訂《人工智慧基本法》,為 AI 技術日後發展及應用保留監管彈性。 

 

六、以國安角度檢視移民及人才制度 

 

台灣社會快速人口老化伴隨產業缺工、缺才問題,勢必對社會及經濟帶來負面衝擊。建議政府應將移工政策與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相結合,並拉高至國安層級進行整體性規劃,以解決台灣的人力資源困境。我們很欣慰看到政府已於8月1日取消本會過去多次呼籲應檢討的僑外生評點制配額人數限制,也很高興看到國發會對於人力需求的盤點與建議,希望很快看到具體的政策與措施。 

 

七、制訂兼顧公平、可行及產業競爭力的碳費制度 

 

建議這個議題應提高到行政院層級進行跨部會研商,尤其應與產業進行充分溝通,在未取得共識前,不應倉促上路。另外,碳費三子法應進行檢討,考量產業跨國公平競爭與實務可行性,制定完整配套細節。另為避免內需產業與國外進口產品形成不公平競爭,建議碳費徵收時,應同步實施台版CBAM。

 

2024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