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
有西方媒體透過對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23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解讀,指稱去年大陸用於衡量新進外資的直接投資負債僅增加330億美元,較2022年大減82%;然而,有專家指出,「直接投資負債增加330億美元」表示對大陸直接投資的1,587億美元減「對外投資金額」後為330億美元;推算後2023年大陸對外投資金額約為1,257億美元。從上述解釋及大陸官方公布的2023年FDI數據來看,外商投資大陸的確不如以往,但若說是「八成出走」未免過於聳動。本文將分析大陸最新外資投資現況,並對最新「穩外資」相關政策進行探討。
文:黃健群
近年來,由於地緣政治影響,以及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衝擊外商投資大陸。甚至有西方媒體透過對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23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解讀,指稱去(2023)年大陸用於衡量新進外資的直接投資負債(direct investment liabilities)僅增加330億美元,較2022年大減82%,降至1993年以來最低;由此引申出「外商超過八成出走」的驚人之語。
然而,有專家指出,「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數字代表是淨流入或淨流出的觀念,「直接投資負債增加330億美元」表示2023年對大陸直接投資的1,587億美元減「對外投資金額」後為330億美元;推算後2023年大陸對外投資金額約為1,257億美元。(註1)因此,從上述解釋及大陸官方公布的2023年FDI數據來看,或許外商投資大陸的確不如以往,但若說是「八成出走」未免過於聳動。但同樣地,從大陸官方數據來看,大陸FDI的確呈現實際利用金額衰退的現象;因此,大陸當局近年來仍將「穩外資」視為重點工作,甚至定調2023年為「投資中國年」,並提出相關開放政策持續,希望能擴大外商投資。本文即分析大陸最新外資投資現況,並對最新「穩外資」相關政策進行探討。
從九八投洽會「投資連結世界」談起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九八投洽會」)依慣例於9月8日在廈門舉辦;2023年投洽會主題是「擴大雙向投資共促全球發展」,今年主題則是「投資鏈結世界」。因此,大陸當局特別強調「外商投資」,不但於12萬平方公尺的展會現場設置「投資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專案資本對接」等3個主題展館,還舉辦了包括外資企業圓桌會、鼓浪嶼之夜、2024全球特殊經濟區聯盟交流會、國家級經開區國際合作園交流會、中國投資系列活動、中美省州經貿合作交流等各種國際投資促進活動。
根據官方數據,此次「九八投洽會」共有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近8萬名客商參展參會;在120個參展參會的國家和地區中,「一帶一路」國家約占八成。且投洽會期間,共有688個專案在大會期間達成合作協定,計畫總投資額達4,889.2億人民幣。
與此同時,為了緊扣「投資連結世界」主題,9月9日上午大陸商務部發布了《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4》《中國外商投資指引(2024版)》《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24》三本報告;其中外商投資的狀況相當引發注意。
大陸商務部引用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2024》指出,202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2%,降至1.3兆美元。如果除去中轉經濟體的影響,全球FDI流量下降超過10%。因此,大陸商務部強調,儘管流入大陸的外資在2023年略有下降,但大陸仍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接收國,同時是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
根據《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4》(以下簡稱《公報》),2023年大陸實際使用外資1.13兆人民幣,同比下降8%,折合美元1,632.5億,大陸商務部強調,這個規模僅次於2021年和2022年,處於歷史高位。從產業看,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產業,占全大陸比重分別為35.2%和64.4%;換言之,超過六成投資服務業;《公報》指出,從行業門類看,2023年外商投資大陸主要集中在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及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其中值得討論的是,在歐美祭出對大陸「去風險化」戰略下,歐盟對大陸實際投資增長了5.5%,較2022年提升。此外,2023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商品總值約1.8兆美元,占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的30.2%。
事實上,2024年迄今,大陸的FDI仍呈現家數增加、金額減少的情況;根據大陸商務部資料,1-8月,大陸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6,968家,同比增長11.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801.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1.5%。從行業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641億人民幣,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022.2億元人民幣。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721.4億元人民幣,占全部實際使用外資的12.4%,較去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77.8%、43.4%和33.9%。從來源地看,新加坡、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11.6%、5.4%。
開放醫療領域投資,並讓製造業投資限制「清零」
為了進一步鼓勵「投資中國」,大陸當局先於9月7日公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生物技術領域。「通知」指出,在發布日起,北京、上海、廣東等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將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以用於產品註冊上市和生產。所有經過註冊上市和批准生產的產品,可在全大陸範圍使用;二是獨資醫院領域。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並購公立醫院)。「通知」強調,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具體條件、要求和程序等將另行通知。
事實上,這樣的政策並不意外。中共二十大以來,即不斷強調要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因此,9月8日投洽會當天,大陸商務部再公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和2021年版相比,2024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刪除了製造業領域僅剩的兩條限制措施,一是「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二是「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大陸當局強調,自今年11月1日起,「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從原本的31條減為29條,象徵「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且對於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管理,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
大陸當局指出,近年來大陸不斷放寬外資准入,2017年至2021年連續5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由原來的93條縮減至31條;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由原來的122條縮減至27條。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製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已於2021年實現「清零」。
透過持續的鬆綁與開放以「穩外資」
事實上,自2018年美國啟動對大陸貿易戰以來,在歐美客戶的要求下,以大陸為生產基地的製造商,都透過轉移產能規避美國課徵的關稅,嚴重衝擊外商投資大陸動能。因此,大陸當局2018年以來即不斷強調包含「穩外貿、穩外資」在內的「六穩」。有論者在2021年時即分析了大陸當局的「穩外資」政策方向,包括:(註2)
一、持續擴大開放。主要內容為減少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增加鼓勵外商投資目錄等「一減一增」,釋放開放信號,增強投資信心。同時將深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推動國家級經開區和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台建設。
二、持續深化改革。主要是外資管理體制的放寬,特別是落實2020年1月生效的《外商投資法》,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設立和變更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三、持續優化環境。主要是落實《外商投資法》及配套規定,並開展法規的新立、修改、廢止等「立改廢」工作,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與此同時,落實公平競爭制度以利外資企業適用各項支持政策、參與政府採購和標準制定工作;修訂外資企業投訴工作辦法,完善投訴工作規則,加大外商合法權益保護力度。
四、持續提升服務。重點在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除了解決企業反映的普遍共性問題,也要透過「一對一」服務處理個性化訴求。
五、持續落實穩外資政策。主要是宣導政策,讓外資企業能夠了解並進一步享受相關的穩外資政策。
在大陸當局一再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前提下,依循上述政策方向,大陸當局針對「穩外資」提出許多舉措,例如2023年8月,大陸當局提出「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的文件,分六大方面提出24條政策措施,希望透過提高利用外資品質、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持續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提高投資運營便利化水平、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及完善外商投資促進方式等六方面舉措實現「利用外資促穩提質」目標。2023年10月,再宣布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半年後的2024年3月,大陸當局進一步公布《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的五方面24條措施(以下簡稱「穩外資24條」),完整敘明未來「穩外資」的政策方向。「穩外資24條」包括擴大市場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合理縮減准入負面清單、放寬科技創新領域的外商准入試點、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拓展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債券市場等;方案內容又提及要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對外商投資吸引力,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外資項目清單,落實稅收支持政策,以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請見表1)。
結論:外商投資大陸的動向,取決於「推力」與「拉力」的博弈
大陸當局一再強調,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要以開放促改革。因此,持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將是大陸當局必然的舉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限制措施的同時,大陸當局還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與此同時,透過修訂鼓勵外商投資?業目錄,增加服務業條目。
大陸當局希望透過種種的吸引外資政策,增加外商對大陸投資環境的信心。然而,隨著西方「去風險化」力度的加大,包括陸商在內的外商都透過「中國+1」規避關稅;因此,在陸企業的「出海」已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但另一方面,大陸一方面透過更多的政策優惠及開放措施,以及包含大陸、東協、非洲、「一帶一路」等「中國朋友圈」市場的建立,企盼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就是說,「去風險化」對在陸企業─當然包括台商,是一股「推力」,大陸市場和政策誘因,則形成對外商的「拉力」,外商投資大陸的動向,將取決於「推力」與「拉力」博弈的結果。(作者為工總大陸處處長)
註1 鄧岱賢,「釐清大陸2023年FDI的真相」(2024年2月26日),工商時報,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226700088-439901。
註2 黃健群「大陸『穩外資』政策分析」(2021年3月),工業總會產業雜誌,http://www.cnfi.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azine11003-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