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我政府不僅已選定示範亮點產業推動,同時也積極參考當前國際產業包括生產價值鏈改變、主流產業消長及跨領域與資源整合的發展趨勢,滾動檢討目前作法,進而擬定包括「推高值—提升產品品級及價值」、「補關鍵—建構完整產業供應鏈體系」、「展系統—建立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育新興—加速新興產業發展」及「助中堅—帶動更多中堅企業發展」等推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具體行動方案。
文:張建一
雖然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大國掌握著世界舞台的主流,但在大國光輝的掩映之下,小國並沒有失去其特有光彩。近50年來,成功小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並隨著經濟全球化,這些小國正在擁有可與大國相比擬的競爭力。以瑞士、瑞典、芬蘭等歐洲小國,皆在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位列前茅,這些成功國國土面積有限、人口相對較少、資源也略顯匱乏,卻憑藉其完備的創新機制與高效的政府管理,掌握了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競爭力:科技創新的能力。
國際產業發展趨勢
基本上,當前國際產業的發展可以歸納成以下三大趨勢:
一、生產價值鏈改變
過去,全球分工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先進國家掌控高端生產鏈,由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來承接低階、大量且標準化的生產階段;今日,全球分工趨勢大抵不變,惟領導大國有逐漸朝一條龍式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積極投入研發創新以穩固其既有的高階主導地位,更透過租稅優惠、資金支援、健全法規、積極人才吸引與培育、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加強國際連結等策略,吸引製造廠商回流本國生產。
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產業價值嵌於國際大廠的生產價值鏈的一環,介入國際分工特別深刻,生產產品多以中間財為主,若無任何因應對策之下,生產成本不若中國、東南亞等國家低廉,生產技術又未到達無法替代水準,分一杯羹的生產與獲利空間勢必受到擠壓。
大抵來說,國際分工趨勢不變,惟台灣面對的製造業發展,已不再只能依靠傳統低附加值產品的競爭;換言之,雖然政府近幾年致力於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轉變企業從cost down轉向value added的思維,企業必須極力從降低成本走上創造高附加價值,才是台灣產業與企業長久發展的王道。
從先進工業大國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在金融海嘯後紛紛走向製造業的重新發展,掌握高端產業價值鏈,引導國內重要產業鏈的一條龍式生產模式,以及南韓至少已發展出有能力掌握整個生產鏈的大企業,而我國產業向來透過全球合作之生產模式,且深刻嵌入全球產業鏈,產業結構以中間財為重,若隨著中高階產品鏈生產的部分逐漸受到擠壓,技術不那麼尖端、生產成本不那麼低廉的台灣,可能將逐漸失去目前擁有的優勢,逐漸失去在世界的「存在感」。
二、主流產業消長
綜整各國未來聚焦投入的重點製造產業,南韓與中國傾向全面發展,日本選擇專注於節能環保與醫療技術,美國則以節能環保、生物技術、高端製造為重。
歐洲與美國的再工業化,是透過政府採取產業戰略規劃、資金扶持、政策協助、鼓勵創新等措施,來幫助企業發展高新科技與高附加價值製造業,改造傳統製造業、建立新興產業,創造新的經濟成長模式。南韓則相對積極致力於新產業領域,2013年投入374韓圜發展機器人、醫療器材、生技、奈米整合、知識服務、IT整合等,研發重點為可領先全球市場、可創造新產業、新服務、密切民眾生活之技術。
再者,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成為國際產業發展重心,各國並依本身優勢而有不同發展重點,美國、日本、歐盟、南韓等國靈活運用補助方式,推動多項計畫以促使產業從原料、製造、銷售、使用到廢棄等流程,透過取得更佳技術來執行污染防制或是找到替代品來減少污染物來發展綠色經濟。
換言之,美國、日本、歐盟、南韓等國的產業新發展是以其優勢研究能量出發,透過研究與創新從根本強化其製造業的競爭力,而我國發展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包括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和發明專利產業化以及六大新興產業,分別為生技、觀光、綠色能源、健康照護、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朝?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服務業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的方向來發展,較偏向選擇傳統優勢產業的思維,從既有產業來創造新價值,絕對是產業與企業未來發展可長可久之王道,不過亦可能導致容易侷限於現有產業疆界的窘境。
技術競爭蔚為主流,政府與產業應以我國創新能量為利基,協助企業走向全產品創新,發展和既有產品不一樣的全新產品,才能確實避免國際既有市場與技術專利之掌控。
|